志愿服务应该成为“常备军”

来源:中国文化报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中央文明办印发了《2019年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开展今年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工作作出部署。除明确提出重点实施春雨工程、阳光工程、圆梦工程这三大工程外,《方案》特别聚焦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工作的长期性和广覆盖面上,关注志愿服务提供与接收方在地域上的密切关系,从而更好地确保把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落在实处、产生实效。

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本身具有志愿者服务的一些特征,如具有强烈的利他性和无私的奉献精神等,但又因服务的专业性及文艺创作、艺术表演等较为浓郁的主观化审美特色、个性化表达方式等因素,造成其与一般的志愿服务相比,在服务的流程化、衔接性等方面差异性明显,具有较大的特殊性。通俗地讲,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对人的依赖性更强,如果志愿服务的过程中频繁地变更志愿者,或者减少面对面交流和服务的场景,志愿服务的效果都将大打折扣。这就要求在大力推进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更为关注服务的长期性和服务的紧密性。

从长期性上来讲,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不能停留在“临时组建志愿团队—开展志愿服务工作—解散服务团队”的短暂服务上,这样的服务实际上还处于“以我为主”的送文化、送服务阶段,参与者只是被动接受,供需之间缺乏长期的沟通和磨合,服务效果也只能用增加感性认知来形容,总体效果处于较低水平。值得注意的是,《方案》在谈及“‘阳光工程’——中西部农村文化志愿服务行动计划”时明确,在中西部22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集中招募1200名农村文化志愿者,配备到1200个行政村,开展为期一年的文化志愿服务。在谈及“‘圆梦工程’——农村未成年人文化志愿服务计划”时指出,定期对乡村学校少年宫学生开展艺术培训和辅导。无疑,建立在服务供需双方深入了解之上的长期服务,是让服务成效最大化的有力保证。

从紧密性上来讲,我国幅员辽阔,跨区域提供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虽然必要,但不能也难以成为志愿服务的主流。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文化需要以及对旅游服务供给的认知都相差较大,这就需要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的对象与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者的骨干具有地域和文化上的亲近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就近提供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不但更易“知己知彼”,从成本、服务的便捷性上来讲,也是最为经济的。对此,在谈及“春雨工程”时,《方案》明确,鼓励和支持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机构组建文化志愿服务团队,按照各自工作范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关系到公众文化素养和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文化和旅游发展成果的全民共享,特别是在文化和旅游工作者队伍数量相对不足的当下,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对精神文化和高品质旅游服务的需求,需要一支支能与群众打成一片的志愿服务“常备军”。人们常说:“军民团结心连心,并肩战斗打胜仗。”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的胜仗同样需要志愿服务骨干与群众的长期、紧密接触,不断壮大力量,从而共绘精神文明、文旅发展的壮阔画卷。

秦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