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文化馆创新文化志愿者培养机制
雷育蕊是广东省广州市文化馆志愿者团队的一员。两年来,她从一名普通队员迅速成长为一名文化志愿者导师,先后开展了4期专题培训,培训市民700余人次。她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富有亲和力的培训方法获得了学员们的认可。“我的身份转变完全源于‘文化志愿者孵化计划’。”雷育蕊说,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她每个周末都去参加广州市文化馆的志愿者导师培训,经过近两年的学习实践,最终顺利成为广州市文化馆首批文化志愿者导师。
近年来,广州市文化馆多渠道扩大文化志愿者团队,通过开展“文化志愿者孵化计划”,将公共文化服务的受益者逐渐转化为文化的传播者,弥补了基层文化人才不足的短板,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他们是文化馆的老朋友
“广州市文化馆志愿者团队成立于2011年,成员最初以高校学生为主体。2015年起,文化馆开始面向全市公开招募文化志愿者,吸引具有文化艺术爱好及专长的市民加入。”广州市文化馆综合业务部主任黄燕介绍,截至2018年底,广州市文化馆系统在册志愿者达660人,其中2018年新注册志愿者就达218人,开展活动662次,服务时长5225小时。
在广州市文化馆每年新注册的文化志愿者中,有不少人是文化馆的老朋友。他们最初是文化馆“国学讲堂”“国乐展演”“非遗体验课”等品牌项目的学员,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受益者,如今,他们在享受文化服务的同时,志愿加入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为更多的人提供公益文化服务。比如:在“国学讲堂”,作为学员时,他们总是早早来到教室诵读经典;作为志愿者时,他们忙着布置场地、配合老师授课、协助学员做好考勤等,积极践行志愿服务精神。
来自各行各业的文化志愿者如今积极引导基层群众参与文化、享受文化,无论是在文化馆开展的国学国乐系列活动中,还是在公益惠民演出及讲座等活动中,都能看到他们活跃的身影。为鼓励更多人参与、加入志愿服务,从2016年起,广州市文化馆在每年“国际志愿者日”期间举办全市文化志愿者表彰及回馈专场演出,同时制定志愿服务积分兑换办法,服务时间长、服务效果佳的文化志愿者可以优先兑换文化馆的民乐普及公益课程。
在管理志愿服务工作的过程中,广州市文化馆在使用“i志愿”平台的同时,开发了微信版“志愿者+”平台,将繁琐的服务登记、核实、存档工作顺利转接到新平台,实现了网上实名制注册、在线活动报名、二维码签到等,方便了志愿者进行注册报名及服务记录、供需对接等。
专业化细分开启特色志愿服务
为了给基层群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广州市文化馆开启了特色志愿服务新模式,依据服务项目和文化志愿者的爱好、特长,对志愿服务团队进行专业化细分,组建了国学国乐、摄影、主持、讲师等特色志愿服务小分队,精准对接基层需求。
2013年起,广州市文化馆志愿者团队开展“文化志愿者进社区”系列活动,以志愿者小分队的形式深入乡村、敬老院、外来务工人员集中的社区,每年送去数十场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包括文艺演出、公益性讲座、培训辅导等。
成立非遗法律援助服务队,是广州市文化馆志愿服务专业化的又一探索。2018年,广州非遗志愿者建立了多个跨专业的志愿服务团队。其中的广州非遗法律援助服务队自去年7月31日成立以来,在文化馆的组织下,先后有30多位法律界人士为非遗传承人群提供法律咨询与援助。
作为广州非遗视频志愿者团队的代表,广东广播电视台“触电新闻”主播金玲通过“非遗+直播”的形式,2018年共进行非遗活动直播70余场,用户点击量达400多万人次。
展开孵化计划 储备后备力量
2017年,广州市文化馆与广州市义务工作者联合会联合成立了广州市首个文化志愿者培训基地,为文化志愿者提供常态化、专业化、特色化培训,着力提升志愿服务水平。截至2018年底,基地共开展志愿者通用培训和专题培训54场,累计培养志愿者近3000人次。
广州市文化馆还启动实施了“文化志愿者孵化计划”,培育和组建文化志愿者导师队伍。该计划对有一定知识技能且愿意发挥专长服务社会的文化志愿者开展提高型专业培训,并借助“文化志愿者公益学堂”实践平台,将相关公益文化活动延伸到基层。计划实施3年来,“文化志愿者公益学堂”共开展活动218场,开设了网上购物与网络安全、手机微信等实用课程,服务市民5000余人次,其中的国学系列活动还吸引了不少艺术院校师生加入文化志愿者团队。
此外,广州市文化馆还组建了现代筝、二胡等志愿者乐团,开设了民乐师资班,进一步提高相关志愿者的专业知识储备和授课技巧,培养了一批专业志愿者讲师,为相关知识的普及培训储备了后备力量。
黄燕说,这些志愿者讲师在迈上讲台之前可能是普通的文艺爱好者、热心助人的街坊代表等。如今,他们从公共文化服务的受益者转变为文化的传播者,以志愿服务的形式实现着自我价值,吸引更多市民走进文化馆、加入志愿服务队伍,为广州文化志愿服务增添了亮色。
(本报驻广东记者 谭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