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校携手,说走就“走”

来源:中国文化报

 

日前,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新华小学的活动室里,一堂生动的社会实践课正在进行。来自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50多名学生用一双双稚嫩的小手拿起剪刀,把印刻在皮革和泡沫底板上的图案剪下来,再用胶水和泡钉进行粘贴和连接,粘上一些富有蒙古族特色的丝带和柳钉,一件小巧精致的马鞍就制作出来了。据了解,该社会实践课为内蒙古博物院“行走中的博物馆”系列课程中的内容。“我们学校的孩子一听到上博物院的课就很兴奋,这种体验式的学习让孩子们身临其境,引发他们的兴趣与思考,之后能够开展主动探索和深入研究。”新华小学教导处主任瑛琪说。

在博物馆教育功能日趋重要的今天,引导广大中小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博物馆教育资源与学校的有效衔接,探索构建具有均等性、广覆盖的中小学生教育机制已成为博物馆的重要任务。依托馆藏文物优势和民族地区特点,2015年3月,内蒙古博物院将《行走中的博物馆》自然科技类、历史文化类、民俗文化类、艺术鉴赏系列30余节课程带进呼和浩特市小学校园。“对于学校和博物馆来说其实是双向互利的,学校提供环境为学生引来博物馆的课程,博物馆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课程吸引更多的孩子走进博物馆,让博物馆的文物通过走进校园的方式更加生动起来。”瑛琪说。

在内蒙古博物院,博物馆教育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职业类别,负责上课的老师除了承担日常的讲解工作外,还多了一个身份——教育员。他们的工作也颇具挑战性:不仅要将学生和其他观众“迎进来”,还要让教育内容“走出去”,通过多种渠道实现博物馆资源在学校和社区的“落地生根”。

“行走中的博物馆”有7位固定的教育员,他们的日常工作主要是开发课程、制作“教育包”。刘弘轩是内蒙古博物院社会教育部的教育负责人,对于课程的研发和实际教学了如指掌,讲起每一堂课,他都滔滔不绝。而最让他得意的是其团队开发的“教育包”——小小的手工包,凝聚了团队的智慧与辛苦。“如果说老师的课堂讲授是一种知识输入,那么孩子通过自己动手‘触摸’,才能把握博物馆文物的精髓。”刘弘轩说。

以“迎进来”的形式与学校教育对接,开展包括“欢乐大课堂知识竞赛”“综合实践课”“博苑讲坛”“相约周末”“聚焦节庆”等多样化的博物馆课程,内蒙古博物院丰富了青少年的课外生活,而“数字流动博物馆”“行走中的博物馆”就以“走出去”的形式去吸引更多青少年建立起对博物馆的认同感和兴趣,这也让内蒙古博物院拥有了众多“铁杆儿”粉丝。

恩和来是新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也是内蒙古博物院一名小小讲解员。“我记得上三年级的时候,有一天下午我们去学校的活动室上‘行走中的博物馆’兴趣课,讲课的老师穿着蒙古袍,因为我也是蒙古族所以感觉特别亲切。我记得自己在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做了蒙古族的酸奶桶,还喝到了自制的酸奶,特别好喝。”于是,恩和来对博物馆有了新的认知,开始了对博物馆的全新探索。从参加各种博物馆课程到成为小小讲解员,如今的恩和来,对内蒙古博物院的每一个场馆中每一件展品都非常熟悉,可以给每一位观众讲出文物背后的生动故事。

因为经常陪着孩子来博物馆,恩和来的妈妈报名参加了志愿者培训班,如今母子俩的周末几乎都是在内蒙古博物院度过的。“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将记住,让我参与我就会明白。”这句话在恩和来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证,恩和来的妈妈说:“在接触‘行走中的博物馆’课之前,我也经常带他去博物馆,但是那时候他对博物馆并没有太大兴趣,后来通过这个课程,开始深入了解博物馆,对我们来说都是一种改变、一种提升,我感到很欣慰和欣喜,实实在在地看到了孩子的进步和变化。”

刘弘轩介绍,该项目中每一门课程的每一个细节均侧重于对学生观察能力、审美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内容广泛、密切联系实际。从传统的以教科书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充分利用包括博物馆在内的社会各种场地和各种课程资源,以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目前,“行走中的博物馆”累计开设52门课程,共72场次144课时,共有3600余名学生参与。

内蒙古博物院社会教育部主任乌兰托娅说:“丰富的馆藏资源只是开展博物馆公共教育的基础和支点,要真正实现‘服务社会,美育大众’的功能,博物馆需要建构适应社会发展和需求的教育体系,提升和完善公共教育的内容与细节。”

(本报驻内蒙古记者  阿勒得尔图   通讯员  杨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