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舟山群文创作:深入一线 反复打磨

来源:中国文化报

 

表演唱《农庄小娘》

2018年底,属于浙江省舟山市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好消息纷至沓来,音乐、舞蹈、小品、书法、美术等原创作品频频获得各类金奖。无论是金奖作品的占比,还是入围省级重大赛事的作品质量,都让舟山人振奋不已。书法作品《快雨堂题跋》获浙江省群星书法·美术大展金奖、国画作品《立冬》荣获浙江省第七届青年美术作品展览最高奖;音乐作品《阿家里格啰》《农庄小娘》《我要活到一百岁》、舞蹈作品《船上的日子》《嬉莲图》《摇篮》、小品《你放心》7件原创作品入围浙江省准备2019年第十八届群星奖初选名单,这在浙江省的22件初选作品中占比31.8%。

众所周知,舟山地方不大,人才相对稀缺,社会资源有限。但就是在这样一个总体文艺创作基础较为薄弱的地方,舟山的原创群文艺术作品屡屡能在省级大赛中拔得头筹,“舟山渔民画”等群众美术、摄影作品也让人们眼前一亮。因此,近几年被业界称为群文创作的“舟山现象”。

而“舟山现象”的提出,大概要追溯到2010年。那一年,舟山市4件原创群文作品入围第十五届群星奖决赛,最终歌曲《招潮蟹儿》、舞蹈《龙裤的诉说》、小品《短信》3件原创作品荣获第十五届群星奖,获奖成绩创历届最好。

近些年,舟山市的文艺创作水平不断提升,文艺事业发展取得丰硕成果,全市已创作优秀文艺作品500余部,培育文艺团队200余支。这些成绩的获得缘于舟山市相关文化部门和一代代舟山群文人兢兢业业的耕耘。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旦开启创作模式,舟山群文人的工作状态是24小时工作制。“一件文艺作品的诞生,从采风、构思、创意,到创作、出小稿、修改、加工,再到最终呈现,需要一个过程,这其中每一个环节都紧紧相扣,脑袋里有灵感了,半夜也会起来写。”舟山市文化馆副馆长姜东波说,“排练的时候,常忘记吃饭,跳累了就在排练厅打个小盹儿,排练到深夜回家更是家常便饭。”

然而,舟山市群文创作也曾一度陷入瓶颈,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才队伍的青黄不接。

“为了打破这一瓶颈,自2014年起,我们以攀登创作高峰为目标,布局谋篇,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通过切实加强组织引导、制定政策措施、落实创作规划、强化阵地建设,积极营造出作品、出人才、出影响的良好创新环境。”舟山市文化馆馆长王海说,团队的领军人物是原创节目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他不但要具备艺术敏锐力和整体业务运作的把控能力,更要有甘于奉献、顾全大局的精神。

自2014年起,舟山市相关文化部门大力开展艺术研究创作团队的创建工作,成立了杨翎音乐工作室、徐锋美术工作室、王海舞蹈工作室、包丽霞摄影工作室,成立舟山市文化馆艺术指导委员会,制定相应章程、工作细则,大力开展文艺创作专题研讨。通过发挥这些领军人物的积极作用,带动整个团队的进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此外,舟山市群文原创作品之所以能取得这些成就,与舟山群文人在舟山的独特海洋文化中精准取材,在舟山特有的人文精神中高度提炼密不可分。

2014年开始,原舟山市文广局把两年一届的“舟山市音乐舞蹈节目调演”和一年一届的“舟山市戏剧小品大赛”合并为“舟山市文艺创作作品展演”,每年举办一届;又把每年市级层面的惠民演出场次要求从十几场增加到几十场。在全面改革进程中,业务干部深入基层、扎根人民,在实践中锻炼表演、指导、辅导能力。摄影、美术等静态作品的创作亦是如此。

为加深业务骨干对海洋文化里的“洋”“岛”的认知,推动地域特色鲜明、主题积极向上、体现正能量作品的涌现,群文人采风、学习的足迹遍布浙江各地。他们感受过大雾锁岛,在嵊山被困3天;体验过台风过境,在东极望眼欲穿;见证过开渔时刻,千帆竞发……

对于一些优秀原创作品、初具规模的文艺作品,舟山市文化部门进行重点分析探讨,并安排优秀作品参与惠民演出,以检验创作成果是否为大众所喜爱。同时,定期搜集并分析相关信息、评论,掌握文艺创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多方反馈意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作品。再召开专门的研讨、加工会不断完善作品,并对人力、物力、财力进行优化配置,邀请专家对作品进行指导、排练、包装,为文艺创作工作提供有力保障,集中力量出精品。

5年来,舟山市相继举办了舟山市视觉艺术创作群体优秀作品展、舟山群岛新区海洋艺术精品展、“中国梦·我和我的新区”主题文艺作品展演、舟山市迎新春文艺创作作品展演、舟山市文艺创作作品展演等活动,为群文人才和作品搭建了展示、打磨平台……正因为这一路来的努力,才有了如今的累累硕果。

(金  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