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名城育“青苗”

来源:中国文化报

——一场别开生面的亲子读书会 

“清晨,驼铃声由远及近响到永定门。跟着商队,中轴线之旅就这样开始了。北京中轴线在元代的时候只有3.75公里长,到了明清时期已经有7.8公里长。北京外城有7个城门,内城有9个城门,每个城门在过去都有不同的用途。天安门城楼前的华表有哪些讲究?故宫两边的建筑又是用来做什么的?钟楼鼓楼在古代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哪些作用?”

日前,一场特殊的亲子读书会在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博物馆举行。活动一开始,蒲蒲兰绘本馆(北京店)店长杨鹏带领小朋友们一起阅读了由知名画家于大武创作的《北京 中轴线上的城市》一书。该书由南往北,用细致的工笔画描绘了北京中轴线的四季变化。

因为特别会讲故事,杨鹏被很多家长誉为“故事爸爸”。此次活动中,杨鹏根据《北京 中轴线上的城市》的图画内容为小朋友们详细介绍关于北京城建筑的知识。为了这次活动,他还特意带来了元代和明清时期北京城的地图,帮助小朋友们通过现场对比更加直观地感受历史上北京城的变化。

听完杨鹏的讲述之后,小朋友们对中轴线上的建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跟爸爸妈妈一起参观过故宫,里面的宫殿有不同的讲究。”“以前游览过的景山公园、中山公园有着悠久的历史,现在在地图上才能见到的各种城门在古代竟然有那么多讲究。”“原来北京城发展背后有那么多人付出了自己的努力,我长大了也要加入他们的队伍。”……

在互动提问环节,围绕“如何保护我们的城市”话题,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名城保护专家李楠给小朋友们答疑解惑。当前,北京市正在积极准备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文化遗产的重要作用包括为我们带来文化自信,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对小朋友们来讲,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首先要认识和了解这些遗产点。”李楠说。

在手工体验环节,来自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规划师邵龙飞以“今天我来做中轴线的小小规划师”为主题,通过胶带、印章搭配组合,引导小朋友们描绘出自己心中的中轴线。他们通过寻找消失遗产点的隐秘踪迹,认识到中轴线与北京老城的关系,进一步了解了北京中轴线的历史变迁。

活动主办方介绍,本次活动的25个参加名额在微信公众号平台放出后,10分钟内便被一抢而空。万星仪是幼儿园大班小朋友,她的家长看到读书会活动通知后为她报了名。万星仪的妈妈告诉记者,这种专注于某一领域的亲子活动对孩子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帮助很大。“增强了孩子的名城保护意识,非常有教育意义。”她说。

2017年9月,北京市政府发布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提出,要加强名城保护方面的规划。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一直承担着老城整体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和与名城保护密切相关的规划编制任务。自2014年起,该研究院开展各类规划普及教育工作,在工作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教育在普及城市规划知识方面的巨大潜力。

为了增强少年儿童心中“传承历史文化、保护历史名城”的意识,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史家胡同博物馆和中社社区培育基金今年4月联合发起“名城青苗”项目,以史家胡同博物馆为平台,组织开展各类面向青少年儿童的文化传承与名城保护活动。《北京 中轴线上的城市》读书会是“名城青苗”计划项目落地的第一个活动。

“青苗”一词取自“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社区营造团成员、史家胡同博物馆馆长马玉明表示,“名城青苗”项目通过开展讲座、读书会、胡同探访、非遗手工等活动,汇集各方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我们希望让史家胡同博物馆更好地发挥作用,用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们了解北京城,从而培育更多热爱城市、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名城保护接班人。”他说。

作为本次活动的策划人之一,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社区营造团成员、史家胡同博物馆副馆长李蕴洁告诉记者,自2017年3月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受朝阳门街道邀请共同运营史家胡同博物馆以来,前后推出了微空间改造、“厕所革命”、口述史等推动胡同文化挖掘的创新项目,还借助社会力量举办了讲座、摄影等活动。两年多时间里,博物馆线下活动不断、线上粉丝数量大幅增长。

记者了解到,在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团委组织下,来自不同专业的年轻规划师正开展“送规划进校园”活动,成效日益显现。马玉明说,名城保护理念普及离不开社会力量,尤其是公益组织的参与,名城保护、文化传承更要从娃娃抓起。

(本报记者  连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