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的生活有诗有远方

来源:中国文化报

——四川省第三届农民工原创文艺作品大赛侧记

四川省第三届农民工原创文艺作品大赛摄影类一等奖作品《Live》   张育胜 摄

作为劳动力输出大省,四川在全国有2500万名农民工,如此庞大的人群,工作之余做什么?谁又来关注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近日,从四川省文化馆获悉,由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劳务开发暨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主办,四川省文化馆承办的“非常梦想”——四川省第三届农民工原创文艺作品大赛优秀作品成果展将于月底举行,届时,将集中展出150件美术、书法、摄影获奖作品。作为国内第一个专为农民工举办的文艺作品大赛,该平台近年来通过一幅幅图片、一首首诗歌、一张张字画投射着农民工的梦想与憧憬,在作为川籍农民工圆梦大舞台的同时,也是政府切实保障该群体文化权益不可或缺的有效抓手。

一群特殊的文化志愿者

一场看似“无声无息”的大赛,却是一场农民工们的“文艺狂欢”。

笔者获悉,本届大赛较之前两届,在投稿数量、质量上均显示出飞跃式提升。大赛自2018年10月启动以来,收到来自全省21个市(州)以及省政府驻外办稿件共计1.1万余件。数据的背后,是四川省文化馆为保障农民工群体的文化权益所下的决心。

据四川省文化馆相关负责人透露,为了确保大赛参赛作品质量和农民工文化内涵的同步提升,四川省文化馆自大赛启动开始,便联动各级文化馆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引导在川务工人员和全国各地及海外的川籍农民工广泛参与,并积极组派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组织专家深入基层、深入工地,开展参赛农民工原创文艺作品的专项辅导。

1月28日,大赛评委从2615件入围作品中最终评选出文学、美术、音乐类作品共计294件。这些作品既让漂泊四方的农民工文艺爱好者有了归属感,也成了基层文化馆培养文化志愿者的参考教材。

许岚是眉山当地农民工诗人的代表性人物。本次大赛,他以组诗《眉山,低低地说出肺腑之言》荣获文学类一等奖。在这组诗歌中,许岚描写了眉山五龙山的桐花、岐山的米枣、东坡城市湿地公园以及洪雅的雅女湖、青神的藕塘、丹棱的幸福古村等。整组诗歌没有华丽的辞藻,几乎都是他在这片土地上的所见所闻。

“农民工原创文艺作品大赛已经举办第三届了,我们一直在有意识地关注和培养这个群体。”眉山市文化馆馆长郑蕊介绍,近期眉山举办的清明节古诗词鉴赏活动,就有意邀请了获奖作者与群众分享诗歌创作经验。平日,农民工文艺群体也会作为文化志愿者积极参与到送戏下乡等公共文化服务当中。“我觉得这是‘非常梦想’的延伸,让农民工自己为他们的群体进行文化志愿服务,效果可能比‘阳春白雪’的艺术家下基层要好得多。”

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近年来,返乡农民工成为乡村振兴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样,在外大量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本领、积累了资金、提升了观念的农民工也以本次大赛为契机,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坚力量。

据阿坝州文化馆馆长俄玛塔透露,早在两年前,阿坝州文化馆就以农民工原创文艺作品大赛为题,组织专业老师为阿坝州各地农民工传授藏族传统版画“祥巴”制作技艺,并联络艺术品公司出资收购优秀作品,吸引农民工返乡就业。本届大赛,更是有多名“领头羊”利用自身才艺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48岁的卓珍目前是壤塘县壤巴拉觉囊唐卡传习所所长,在他的传习所里,有31个务工归来的孩子正在学习唐卡技艺,其中包含10余个贫困户。本次大赛,传习所凭借唐卡作品《二十一度母》斩获美术类优秀奖。据卓珍介绍,壤塘县近年来采取“政府扶持、传承人自主创办”的方式,鼓励扶持传承人创办传习所26个,涵盖觉囊唐卡、藏族石刻、藏式陶艺等,促进了1400多人从事非遗生产性保护,带动了大量农民工创业。

无独有偶,来自宜宾珙县的曾友剑以珙县镂版画创作的《丰收组图》也在大赛上获得不少关注。笔者了解到,由于父亲和祖父都从事镂版画制作,曾友剑从小耳濡目染,喜欢上了这门传统工艺。在多个企业辗转务工后,曾友剑于2003年在珙县县城租了一间房子,创办了自己的美术工作室,主要从事镂版画的创作、教学等。如今,他不仅是县里的镂版画非遗传承人,还承担了非遗进校园等重要工作。

数字化延续农民工梦想

信息化时代,四川省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模式总与数字化相伴随。据悉,四川省农民工原创文艺作品大赛自首届开始,就采取互联网征集方式进行。本届大赛,光是符合参赛要求的2615件作品在网站展示期间,就共计收到网络投票146万票,单件作品最高得票6.3万票,大赛开启投票通道期间,每日平均投票数就有接近10万之多。

作为文化和旅游部数字文化馆试点单位之一,四川省文化馆还利用承办大赛的契机,完成了第一次川籍农民文艺创作者信息数据及相关代表作品数据采集,建立了全省农民工文艺创作数据库。该平台通过数据分析获得了川籍特定群体(农民工)各项框架基础数据,并结合大赛实际情况设定目的数据标准化模型及数据驱动流程,最终实现大赛评奖的智能化操作。

此外,即将举办的成果展也结合了新时代互联网特点。成果展除了在传统展区有短视频播放外,四川省文化馆还联动喜马拉雅、蜻蜓FM、懒人听书等有声平台打造“非常梦想·成就不凡”专栏,将农民工原创文艺作品大赛优秀的诗歌、散文、儿童文学、小说、音乐等内容作为有声读物进行传播推广。让获奖作品成为文化馆普及艺术、服务大众的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形成连接能力更强、共享度更高的新内容生态,使之更加生动、个性化、富有品质,这是“科技+文化”在此次活动中的重要标签。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成都公共文化服务“新兵”,成都市文化馆持证街头艺人还将在街头演奏本届大赛中农民工创作的优秀音乐作品,延续他们的音乐梦。同样,表演过程也将以视频或音频形式,录制上传至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等平台。

四川省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表示,四川省文化馆还将积极推动网络文艺创作和文艺作品数字化,通过政府购买、项目补贴、项目资助等方式,把文化企事业单位创作生产的优秀文艺作品作为公共文化产品无偿提供给农民工,激发农民工参与文化生活的热情。

(舒  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