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川区还有这么多宝贝,以前真不知道!我为永川文化感到自豪。”重庆市永川区中山路街道63岁的蒋秀华观看了日前举行的永川区文物巡展后说。
近年来,重庆市永川区不断提升文物保护重视程度,持续加大文物保护投入力度,积极构建“领导重视、部门协同、群众参与”的文物保护新格局,努力探索文物保护与高效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创新模式,让文物“活”起来。
走访调研 加大文物保护力度
重庆市永川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唐士德说:“为全面了解永川文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政府文物保护工作决策提供参考,永川区2016年成立历史文化遗迹调研组,由区政协主席率队,政协副主席协同,区文物、规划、建设等部门及各镇街参与,对永川区文物资源进行了全方位走访调研。”
据了解,此次调研历时3个月,通过实地查看、走访群众、查阅资料、会议座谈等形式,对永川区23个镇街118处不可移动文物、5000余件可移动文物的历史价值、保存现状、保护形式、利用手段等信息进行全面了解,听取区文物部门关于文物工作的情况汇报,了解全区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的机构设置、人员配置、经费保障等具体情况。
通过整理、研究调研组获得的文物资料,永川区编制完成了《永川历史文化遗存探寻》一书,对研究永川地区社会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同时,镇街相关单位积极投入文物保护工作,追加财政预算,比如对塔院寺石塔、万寿风雨廊桥、金轮寺遗址进行抢救性保护加固,对板桥老街进行风貌改造,对辖区内文物点制作保护标志牌。
“文物赶场” 提升文物保护意识
为将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及有关文物知识深入广大群众,启迪人民群众自发投入到文物保护事业中来,永川区连年开展“文物赶场”活动,通过举办展览、科普讲座、入户宣讲等形式,走进镇街、社区、村、学校、企业等,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介绍永川区代表性文物资源,剖析文物犯罪典型案例,普及文物保护小常识,让群众直观了解文物所蕴含的历史价值,深切感受文物遭到破坏给人带来的悲痛心情,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自觉肩负起保护文物、传承文化的历史责任,自发投入到文物保护事业中。
永川区板桥镇高洞子村70岁的村民蒋克炎说:“我小时候经常到板桥高洞子墓里玩,当时就觉得那里雕刻很精美,现在得知它是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我感到特别骄傲。”
目前,永川区市民参与文物保护工作的热情正在逐步高涨。近年来,永川博物馆接受文物、书画、影像资料捐赠2000余件(套),文物部门共接到群众有关文物犯罪举报线索10余起,群众自发对黄开基墓、朝阳观等5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保养维护、抢险加固,并有50余人志愿报名成为文物义务看护员,120余名群众到永川博物馆担任义务讲解员……永川区群众参与文物保护的良好氛围正在逐步形成,“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观念正在群众心中扎根。
丰富展陈“接地气”
2018年10月,永川博物馆新馆正式建成对外开放。永川区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何祥松说:“为使博物馆展陈内容更加贴近人民,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博物馆,自设计伊始,永川博物馆在主题、内容、形式设计等方面始终秉承‘接地气’原则,让展陈内容更有‘泥土芬芳’。”
据了解,永川博物馆定位为历史、自然、书画艺术的综合性博物馆,在藏品展示方面力求尽可能多地将文物本身所蕴含的信息展示出来,让观众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比如将消失的永川古八景通过艺术还原以电脑动画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直观感受到永川地区古代时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将永川龙化石的发掘过程通过电影短片的形式进行展播,让观众了解永川这片土地上曾生活过的恐龙;将汉东城遗址通过沙盘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展示,让观众了解永川古代先民的生存环境……
“我们的努力都是为了让大众能够感知到文物的重要性,它们是历史上日常生产生活留存下来的历史见证,并不是冰冷地摆在博物馆展柜里遥不可及的文物。”唐士德说。下一步,重庆市永川区将进一步加大文物保护利用力度,让文物真正“活”起来,走进大众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