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实感最能打动人

来源:中国文化报

河北梆子《白毛女》下乡演出现场

一个小小的县级剧团,因为3部描写河北平山的红色题材大戏,上过中央电视台、也曾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这个剧团其实更擅长带着作品走到老百姓的身边,在熟悉的乡村戏台上表演。尽管受场地条件限制,演出效果有时不如在剧场中完美,但观众的掌声和喝彩证明了——

“排新戏吧,再不排剧团就要散了。”崔秀斌决定不再坐在办公室发愁,拿上剧本骑着他的电动车去了智全海家。

这是8年前的一幕,崔秀斌是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西柏坡河北梆子演艺有限公司(平山县河北梆子剧团)的团长,智全海那时刚调回平山县财政局工作。此前,在智全海任平山县温塘镇党委书记期间,崔秀斌曾带团去当地的村子里演戏,在戏台下结识了这位爱戏、懂戏的好友。

“这个河南的现代戏我看着挺不错,把它移植成河北梆子你说怎么样。”崔秀斌把剧本递给智全海,让他帮着拿个主意。

“这是人家的故事、人家的戏,咱们平山老区有那么多丰富的红色资源,为什么不把平山的故事写成戏、搬上舞台,演给老百姓看呢?”智全海思忖了许久,“白毛仙姑的传说就流传在平山,当年电影《白毛女》的外景也是在平山拍摄的,我看咱们应该排一出平山版的《白毛女》!”他说。

“好啊,你来改编剧本吧。”

崔秀斌没有想到,8年前那天的一拍即合给濒临解散的小剧团带来了走出小县城、登上大舞台的转机。一直对文学和戏剧情有独钟的智全海也没有预料到,那天被迫揽下的活儿竟成就了他走上红色编剧之路。

改编经典往往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然而事实证明,在平山,河北梆子《白毛女》是个例外。

“如今,这部戏已成为我们下乡演出的必点剧目,有时演员身体不舒服,跟村里商量说演不了这出戏时,他们甚至会闹情绪说不演可不给结账。”崔秀斌脸上写满了得意。

“这出戏是演给老百姓看的,因此创作时要能够观照到他们的生活,所以我在里面融入了许多平山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故事。”智全海说,在他下乡调研、采风的过程中,听到不少观众对杨白劳躲债提出了质疑。之后,他去拜访平山籍老作家、电影《白毛女》的编剧杨润身求教。杨润身联系父亲的亲身经历说到,在那个年代,穷人只有还清欠债的利息才可以安度新年,哪怕身上只有一分钱,也要先去还债,不会躲债不还。于是,在智全海改编的戏中,杨白劳一上场不再是躲债归来,而是以豆腐卖了个好价钱、带着回家过年的喜悦心情登场,然后主动去找黄世仁还债。黄世仁为了霸占喜儿,在算账时利滚利,使杨白劳无力偿还,才被逼卖女抵债,饮卤自尽。再比如,剧中还加强了大春与喜儿的爱情戏,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以美满的幸福大团圆落幕,让剧情更符合今天观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情趣。另外,在“平山版”《白毛女》中,大春逃出家后,辗转加入了八路军平山团,把当地的红色革命史与经典老故事合理联接,增强了地域性和感染力。

该剧不仅得到了百姓认可,而且先后获得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河北省文艺振兴奖等众多奖项。2013年春节前,这部戏还走进了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随后又在中央电视台播出。饰演喜儿的青年演员崔丽芹说,得知剧团能去北京演出,大家都激动得失眠了好几个晚上。

继《白毛女》之后,智全海又以抗日战争时期全国知名的拥军模范戎冠秀和人民音乐家曹火星的故事为题材,为县剧团接连创作了《子弟兵的母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两部戏。与改编《白毛女》时虚构了很多新的故事情节不同,这两部戏智全海更加追求写实的风格,他希望作品里呈现的是有血有肉、生动感人,同时又经得起考证、令人信服的革命英雄形象。为此,他多次到故事的发生地挨家挨户拜访村民询问情况,向故事主人公的后代了解其生活中的点滴。“尽管艺术离不开虚构,但对于以真人真事为题材的红色剧目而言,真实最能打动人。艺术的真实应该与生活的真实高度统一。”智全海说。

智全海认为,弘扬红色精神和传播红色文化不应是概念化的,而要以老百姓更易接受的方式传达给他们。“我写这些戏不是为了唱高调,而是在讲老家的往事、讲乡愁,讲家长里短、人情世故、是非善恶。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不是空洞的口号,它应该是具体的。”

得知4月13日县剧团要在平山县孟家庄乡元坊村上演《白毛女》,智全海专程驾车去村里看了戏。夜里10点多,戏终散场,智全海和崔秀斌并肩走在人流之中没有说话,听着村民们操着乡音评点着晚上这出戏,二人相视一笑。回县城的路上,他们聊了一路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要创排的新戏——《西柏坡故事》。

(本报记者  王学思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