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精神代代传

来源:中国文化报

 

一场突如其来的春雨让沉浸在喜庆氛围中的人们有些猝不及防——日前,位于江西省井冈山市荷花乡的大仓村举办乡村旅游文化艺术节,庆祝首次引入外资兴建的精品民宿落成。

在屋檐下避雨的人群中,一个10岁的小姑娘明眸皓齿,身穿红军服,格外引人注目。记者询问得知,她是当地年龄最小的井冈山精神宣传者——井冈山小学学生余梓洋。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她会在家人陪同下,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博物馆、毛泽东旧居等红色景区景点义务宣讲井冈山精神和革命故事。

1927年,当地的农民自卫军首领袁文才接受进驻宁冈茅坪的秋收起义部队的整编,参与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如今,吊脚楼、荷花田、廊桥步道与新建民宿融为一体,使大仓村依托民宿成为红色培训、乡村旅游线路中的一个落脚点,游客在此驻足游玩、了解革命历史,为当地带来致富新机遇。

在余梓洋眼中,井冈山有着杜鹃花一样的红色。她自豪地说:“我出生那天,恰好第一届杜鹃花节开幕,到今天已经10年了。”“2019第十届井冈山杜鹃花节”于4月13日在茨坪镇开幕,吸引海内外游人纷至沓来。如今,井冈山杜鹃花节以花为媒,全面展示井冈山旅游新变化及井冈山的生态自然风光,是游客在春暖花开时节来此地不可或缺的活动,已经成为井冈山的一张重要名片,也是井冈山展示全域旅游、生态旅游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之一。

“井冈山的‘红’融在血液。”余梓洋的妈妈、拿山小学教师陈平梅介绍,自己是革命先烈、中共第一届湘赣边界特委常委、原宁冈县工农兵政府主席谢桂标烈士的后人。陈平梅从小听奶奶讲述红军故事,耳濡目染间立志将红色文化传下去。业余时间,她编著出版了《残阳如血》《井冈红谣》两本记录红色故事和山歌的书籍,并在余梓洋3岁时开始给她讲革命故事。

随着年龄增长,余梓洋宣讲的足迹也从井冈山延伸到北京、上海,甚至在列车上也不忘给乘客讲述井冈山的故事。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她还代表江西作为小记者来到北京参加活动,在介绍自己家乡的环节中,她自豪地说:“我们井冈山有一道最美、最亮丽的风景线,那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

红色基因融入了井冈山人的血液里,井冈山精神广为颂扬。如今,井冈山的红色培训不仅吸引了机关、院校等单位,也吸引了民营企业及国内500强公司,一些外资机构还把井冈山作为团体培训和精神锤炼的重要基地。据统计,2018年井冈山共举办红色培训3200余期,累计培训近20万人次,以红色培训为龙头的文化氛围,已成为井冈山红色文化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红色旅游的新动力。

从4月12日开始,“红绿相映井冈山——王石之油画展”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展出一个月。4月15日,74岁的画家王石之与记者讲起井冈山,言语间充满了眷恋之情。45年前,王石之受命为人民大会堂创作巨幅油画《井冈山》,第一次来到井冈山体验生活采风一个月,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说,当时条件艰苦,连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2018年6月,王石之再次来到井冈山,背着沉重的器材登主峰、过黄洋、下龙潭、上杜鹃山,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写生和采风,创作了50余幅关于井冈山革命旧址和自然风景的油画作品。这些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亮相的作品,勾画了红色革命岁月,也成为井冈山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生动注脚。

据了解,近年来,井冈山坚持“红色引领、绿色崛起”发展战略,围绕“红色最红、绿色最绿、脱贫最好,在全面小康的征程中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的“三最一跨”奋斗目标,秉持“文化+乡村旅游”理念,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特色民俗文化,加强传统村落保护,提升乡村旅游的魅力。“原来斑驳的写生背景,今天已经郁郁葱葱。这里变得更美、更秀丽了,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我还要继续描画井冈山的新风貌,将画作充实到70幅,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王石之说。

走进新时代,无论是在青春少年还是古稀老人的心目中,美丽井冈山巍然屹立,井冈山精神代代相传。

(本报记者  程晓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