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激情燃烧的岁月

来源:中国文化报

在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坐落着一幢坐北朝南的北洋风格建筑,因全楼以红砖红瓦建成而被称为北大红楼或者沙滩红楼。

1917年1月9日,北京大学新校舍红楼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不远处沙滩后街的京师大学堂,一位清瘦的浙江人正在发表校长就职演讲,他就是蔡元培。此后,陈独秀、鲁迅、李大钊等新文化运动代表性人物聚集到北京大学。

1918年夏,北大红楼建成,成为北京大学校部、文科所在地。随后图书馆也搬了进去,占了红楼的第一层楼。李大钊的主任室就设在红楼东南角,在这间普通的办公室里,李大钊主持成立了北方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北大红楼也成为北京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活动的重要场所。

1919年5月2日,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从巴黎和会传来,群情激愤。5月4日,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的反帝游行队伍从北大红楼北面的大操场集合出发,云集天安门,喊出“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等口号,为维护国家利益大声疾呼。“新文化运动在思想上为五四运动做了充足的准备。”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副馆长李金光说。

岁月变迁,北大红楼面临过不少危难时刻,尤其是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使其受到严重破坏。为保护这座具有光荣历史的建筑,国务院为抢修工程立项并拨专款。按照文物维修原则,工程设计组制定了一套中国传统建筑技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抗震加固方案,完工后的红楼室内外状况和色调与原先没有任何改变。2002年4月,北大红楼被辟为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对公众开放。

建成后的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以复原五四时期北大红楼历史面貌为主,恢复了图书馆主任室、第二阅览室、《新潮》杂志社活动室等的原貌。展厅里,陈列着北京大学聘书、《新青年》刊发的一些进步文章的原件等。

《新潮》杂志社活动室还原了1919年5月4日前夜的情景。这间屋子墙上挂着蔡元培手书的“新潮”二字及《新潮》杂志社章程。室内桌子上、架子上满是写着口号的白布条幅,地上还散落有大量笔纸与传单。观众参观身临其境,仿佛还能听见当年的呐喊声,感受激情燃烧的岁月。

辅助陈列展览“新时代的先声——新文化运动陈列”以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发展、影响为主线,展示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4月23日开幕的“五四现场”展览,用文物资料、照片和绘画作品,讲述了五四运动的全过程。

李金光说,纪念馆正在探索开辟更大的开放空间,提升展陈展示水平。“比如,在红楼二层,当年有一间教员休息室,在上课之前,教员在这里畅所欲言,集思广益,非常有意义,应该得到恢复。”李金光说,如果将二楼开放,设置顺时针或逆时针参观路线,可以达到疏解人流的目的。在纪念馆院内也可以开辟出为观众提供服务的空间,达到现代博物馆的标准。这些设想都在调研、论证之中,待下一步编制更完善的方案即付诸实施。

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馆藏文物、图书等藏品7万余件。李金光认为,搜集、抢救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文物迫在眉睫,因为它们大部分是纸质文物,不容易保存。“要加大力度培养研究五四运动尤其是展陈等博物馆方面的人才。弘扬五四精神,人才是关键。”李金光说。

(本报记者  李佳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