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基层院团优秀剧目展演如火如荼
梆子戏《母亲》演出剧照 (江苏梆子剧院供图)
舞台上,硝烟弥漫,战火纷飞,一辆辆独轮车满载着支前百姓的深情厚谊穿梭行进,车轮滚滚中,一位母亲和儿媳艰难地拉车爬坡……全场观众的思绪被拉回到70年前淮海战役那段军民奋战的历史之中。日前,江苏梆子剧院带来的大型梆子戏《母亲》在江苏省南京市江苏大剧院首演,拉开了江苏省基层院团优秀剧目赴省城展演的序幕。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举办基层院团优秀剧目展演,来自全省基层院团的20台优秀剧目登台亮相,呈现江苏基层文艺院团艺术创作的最新成果。
倾情演绎红色题材
“这是我们第一次在江苏大剧院的舞台演出,能够作为展演活动的开幕大戏,全团演职人员都非常兴奋,也非常自豪。”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母亲》的主演燕凌激动地说。
两年前,江苏梆子剧院计划创排一台表现淮海战役的大戏,“我们要用自己的地方戏来呈现这场发生在徐州的伟大战争,演绎淮海战役战场上老百姓的故事,在此方面我们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这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燕凌说。
在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一面“人民母亲”的锦旗诉说着淮海战役中范大娘三个儿子相继牺牲的感人故事。主创团队决定用这个真实故事作为原型,从一位普通母亲的角度展现一场恢弘的人民战争。
确立了主题后,主创团队做了大量前期工作,从2017年秋天起先后三次深入沂蒙山区采风。“当我第一次看到剧本时,泪花止不住打转,为啥?被这位母亲深深地打动,被剧中的情节打动,太真实了!这就是一位普通的母亲,和千千万万母亲一样,她没有大道理,只是知道党给了她幸福,她就要全心全意去支持。”燕凌说。
为了演好这个角色,燕凌下了很大功夫,她一遍遍看资料照片,把握人物形象,琢磨人物内心感受,仔细揣摩人物的肢体语言,终于找到了农村大娘身上真实、质朴的感觉。除了在排练场,燕凌闲暇时也在琢磨戏,大夏天,她赤着脚在办公室设计动作,汗流浃背地满场跑,把早年唱刀马旦练就的一身好武功融于戏中。
“雪夜探敌营”这场戏是该剧的一个重头戏,燕凌饰演的母亲到敌营去劝二儿子。天黑下雪路滑,燕凌身披斗篷,“文戏武唱”,将传统戏曲特有的程式化动作运用得恰如其分。只见舞台上的她,一阵紧似一阵的圆场、翻身、错步、大叉,将风雪夜中这位母亲焦急的情绪表演得淋漓尽致。
“这部戏很有历史意义,特别感人,尤其是看到小石头喊娘那一段时我掉眼泪了,戏中车轮滚滚、雪漫淮海等画面让人印象深刻,也令人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观众许女士说。
苏剧沉寂多年之后的全新亮相
4月16日晚,苏剧《国鼎魂》在江苏大剧院上演,这是苏州市苏剧传习保护中心2017年成立后打造的第一台大戏。
《国鼎魂》改编自苏州潘氏家族守护宝鼎、捐献宝鼎的真实故事,时间跨度长达60余年,从清末民初军阀混战时期开始,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剧中女主角潘达于历经磨难,频遭逼迫,但她坚守信诺,以一颗赤子之心,用一生的时光守护延续中华文脉。
“这次省厅组织的基层院团优秀剧目展演,提供了推广地方剧种的机会和平台,在全省最好的演出场地,面对这么热情的观众,我们演出时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尤其是演到国歌奏响的那一幕时,观众自发的掌声是对我们最好的激励,让我们表演的情绪更加饱满。”《国鼎魂》主演、“二度梅”获得者王芳说,“苏剧是地方剧种,通过这次演出,苏剧进入了更多观众的视野,受到大家的喜欢,全剧组看到了希望,这种鼓励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表现在地方剧种上更是如此,“用苏剧演苏州的人物是最适合的了,我在看潘达于的照片时就想,她像很多苏州人一样,外表看起来柔弱,但内心一定是乐观、强大的。”王芳说。
舞台上,王芳饰演的潘达于年龄跨度长达数十年,这对演员是个极大的考验。她在剧中有一场近20分钟的独角戏,潘达于囿困于寂寞深院,细数纷乱的落叶,寂寞、恍惚、疯癫、冷静、清醒、坚忍,这条情感线路清晰而明确。12年的光阴流走,潘达于在此过程中,逐渐深刻认识到自己不仅仅是在守护宝鼎,还是在为国家守护文化根脉。这场戏对塑造潘达于的人物形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将作品的主旨开掘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集中呈现江苏基层文艺创作成果
“九九那个艳阳天来哟,十八岁的哥哥坐在河边,东风呀吹得那个风车转哪,蚕豆花儿香呀麦苗儿鲜……”4月19日,熟悉的旋律再次响起,镇江艺术剧院全新打造的音乐剧《九九艳阳天》谢幕时引发全场观众跟唱。
看到这一幕,镇江艺术剧院院长童舒开心地说:“我们非常珍惜这次机会,排练时特意把我们的剧场舞台作了一个向外的扩展和搭建,就是为了和江苏大剧院的舞台相匹配。观众的掌声让我们受到很大的鼓舞,倍感振奋和欣慰。”
这部音乐剧根据胡石言1949年创作的小说《柳堡的故事》及1954年上映的同名电影改编,硝烟战火中的亲情、爱情、战友情,让观众在时空穿梭中深受感动,二妹子和新四军四班长之间的爱情故事尤为真挚动人,渡江战役场景更是激发了现场观众的爱国情怀。
此次基层院团优秀剧目展演将持续至7月29日,这20台剧目是近年来江苏基层文艺创作成果的一次集中呈现。除了代表江苏地方戏曲的丹剧、通剧等小戏组合外,其余大部分是原创剧目,有红色历史题材《母亲》《淮海儿女》,有表现地方历史人物的《史可法——不破之城》《张骞》,有观照现实的《陈奂生的吃饭问题》《王继才》等,参演院团多为地市级院团,还有一些县级剧团。
为期三个多月的展演活动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一大批优秀剧目你方唱罢我登场。据悉,这样的展演活动今后将每年举办。为激发基层院团的创作活力和激情,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坚持在政策、资金、人才、剧本、推广等方面向基层院团倾斜,涌现出一批深受百姓喜爱的优秀作品。沃土花开分外鲜,江苏基层文艺院团正焕发出勃勃生机,汇聚时代磅礴力量,描绘时代精神图谱。
(本报驻江苏记者 王 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