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选择所以坚守

来源:中国旅游报

 

“诗与远方”相伴已经走过一年。文旅融合实践中,基层文旅工作者活跃在守正创新的舞台上。在这个五一劳动节,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杨秀芬:尽我所能做到极致

位于烟台中心城区的金海湾酒店虽是一家五星级酒店,但也有它依然无可避免的行业“痛点”——用工荒。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职场中,许多人都能按常规时间上下班,但酒店行业则是24小时不打烊,要为住店客人提供不间断的服务。烟台金海湾酒店面点技师杨秀芬对此深有体会:“不论冬夏寒暑,每天凌晨3点50分是我铁打不变的到岗时间。如果赶上有大型会议或重要接待,还要到更早。”在黎明还未到来的漆黑里,杨秀芬独自骑着电动车走在路上,这一走就是整整5年。

“为什么要这么早?”对于这样的疑问,家里人在问,不了解情况的客人也在问,但是当住店客人早晨7点吃到热乎酥脆的炸油条、咬开还烫嘴的灌汤包、赞叹外脆里嫩鲜香的煎饺时……疑问自然有了答案。杨秀芬说:“这都是我对于品质追求的成果,我觉得不是值不值得的问题,而是我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对得起这个岗位,对得起我的单位,更要对得起在五星级酒店买单的客人。”

从事面案工作20年,其间,家人有过不理解,虽然白天可以补觉,但这样日复一日地早起,对于已经不再年轻的杨秀芬来说,身体上的承受并不轻松。如今,她18岁的儿子看到了母亲的辛劳和坚守,从第一个月实习的工资中拿出500元寄给母亲:“妈妈,我长大了,我自己挣钱,你要照顾好自己。”儿子没有再像小时候一样吵着不让妈妈上班,而是用实际行动选择回馈母亲。杨秀芬说:“有这样贴心的儿子,我觉得辛苦是值得的,我把一份养家糊口的职业,做到了尽我所能的极致。我的儿子虽然没有很高的学历,但是我教会了他怎样去工作,这是我最大的收获。”

把普通的面案,做成了火候精准、食材精到、口感精绝的品质,背后是对于选货备料、工艺流程和制作方法的精益求精,以及对工作持之以恒的坚守。杨秀芬得到了越来越多住客的认可:远在澳洲的客人在今年春节期间预定了20个盘丝饼,“希望能在中国的新年吃到中国的味道。”还有许多这样有“味道记忆”的住客再次选择入住金海湾,为的就是“赶热吃一口酥脆又筋道的油条。”

杨爱娟:古籍保护是一门值得一生研究的学问

坐落于烟台蓬莱的慕湘藏书馆,是慕湘将军临终遗嘱捐赠,内存36467册藏书,其中线装古籍书16603册,杨爱娟如今是这座藏书馆的馆长。作为1992年毕业于北师大图书情报系的高才生,从踏出校门就迈入这座县域的小小藏书馆中,转眼就是28年的岁月,面对很多人“大材小用”的叹息,杨爱娟说:“我是学这个专业的,因此我更加懂得这些藏书的珍贵,哪里有什么大材小用,能守着藏书楼,它给予我的精神财富,才是最珍贵的。”

慕湘藏书馆内只有上下两层,下层为展览室和办公区,上层是古籍书库和近现代书库。杨爱娟介绍:“从毕业就在慕湘藏书馆工作,一开始是筹建,然后跟着老馆长学习,到逐渐成为业务骨干带领别人。我还是需要不断学习,古籍保护不仅仅是工作,更是一门值得一生研究的学问,穷我一生也不过是刚刚窥见于门栏。”

慕湘藏书馆题材多达几十种,涵盖诗词、遗稿、小说、散文、医学、戏曲、译文等多个领域,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杨爱娟说:“以前条件艰苦的时候,在冬天,我们先给藏书安装保暖设施,让古籍保存的环境好一点、再好一点,而我们的工作人员则需要不停地走动取暖,真的是很冷。”

谈到对于古籍的保护,杨爱娟如数家珍:“比如我们给每本书都配上量身定做的蓝色装具,并夹上书签;比如我们的双管双责制度;比如我们对每本古书都按照书名、卷数、著者、版本、册函数、存卷数、存卷次或子目、行款、版框、开本尺寸、破损情况、题名和著者依据、版本时间依据等进行了电子版本的整理。”

“文旅融合之前,藏书楼就经常会有慕名而来的游客,如今我们更加积极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比如在节假日给学生做古书籍修补的专业讲解课堂,或者做些古籍拓片、古印刷术体验活动,还专门整理了馆藏的解说词。”杨爱娟说:“我希望慕湘藏书楼的未来,不仅仅能够更好地保护、修复这些文化藏品和珍品,作为一个县域的藏书馆,它可以为所在城市奉献更多的文化价值,我个人能力有限,但文化的魅力不可限量。”

贺青春:观众的一声叫好我觉得值了

贺青春,在山东省烟台市京剧院里是响当当的“角”,但放在素有“京剧码头”之称的烟台,贺青春的前辈和老师很多,来头都不小,“所以别看我也40多岁了,但在这个行当里,还是小字辈。”

19世纪末20世纪初,许多京剧名家乘船往返北京、上海,途经烟台,会利用下船休息的时间,来到烟台的茶馆和戏楼唱上一段时间。众多名家的精彩表演,加上当地票友说戏传艺,使烟台人对京剧的崇尚之风和欣赏水准也越来越高,烟台的“京剧码头”之名渐渐被大家认可。尚小云、杨小楼、程砚秋、荀慧生、张君秋、马连良等全国各流派约250位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都先后来过烟台。贺青春说:“文旅融合,‘京剧码头’就是烟台文化旅游的金字招牌,这是一个多世纪积累下来的城市文化底蕴和好口碑。我从小学艺至今已有30年,既期待文旅融合能重现烟台‘京剧码头’的辉煌,更希望烟台京剧院能够更多地走出去,获得更专业化的提升。”

2015年8月,烟台解放70周年献礼,现代京剧《烟台解放》首演,这是烟台京剧院20年来首次排演新编现代戏,是烟台胶东红色文化建设浓墨重彩的篇章。从2015年在烟台大剧院首演到获邀参加第八届全国京剧艺术节,以及之后的一系列巡演,经过两年打磨,《烟台解放》的舞台表现更加成熟、鲜活。作为主演之一贺青春在这次巡演中受益良多:“第一次作为主演登上全国京剧艺术的大舞台,我心里想一定不能落了烟台‘京剧码头’的名头,那段时间表演排练、排练表演,很多时候每天就睡4个小时。京剧的演出服穿起来比较复杂,中间休息的时间不能脱。为了保证服装在舞台上的效果,我就一直站着或者跪坐在椅子上休息。演出期间精神焕发,结束后走路都吃力。”

与这样的辛苦相比较,基层剧院的收入其实并不高,贺青春说:“有很多师兄弟改行了,也有出国的,我始终没动过离开的念头,主要是喜欢这个行当。虽然这个行当规矩多,比如京剧服装有‘三白业——鞋底白、袖口白、大领白’;比如必须坚持每天练功……但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传承,才有一招一式以及词、腔、动作、位置、锣鼓点的讲究,才会被称之为国粹,这个行当让我有敬畏之心,有沉浸其中的满足,有舞台上活生生的展现,听到观众的一声叫好,我觉得值了。”

(刘宇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