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工匠扮美文化星空

来源:中国文化报

王雪松是黑龙江省图书馆资源共享部的一名馆员,他编制的《共享工程基层中心软硬件操作实用手册》《共享工程软硬件常见问题解答》等书籍,方便了基层单位更好地利用共享工程设备。同时,作为共享设备安装工程师,王雪松走遍了黑龙江的所有乡村,使黑龙江省共享工程支中心实现了10年稳定运行。

王雪松是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在今年“五一”劳动节表彰的15名文化工匠之一。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张丽娜说,他们是在实践中成长起来龙江文化建设的贡献者,每位文化工作者都要学习工匠精神,为建设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贡献智慧和力量。

自2016年起,黑龙江省文旅系统加大了文化工匠培养力度,将打造文化工匠列入人才培养计划,通过送出去请进来、请上来走下去、以演代练及师带徒等方式培养了文物修复、古籍修复、舞台艺术、群众文化等多方面的文化工匠。

黑龙江省文旅厅将文化工匠定位在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三个方面,以此为标准号召系统内各单位积极培养文化工匠。黑龙江省龙江剧艺术中心、省评剧艺术中心、省曲艺团等单位以师带徒的方式培养了李雪飞、王向阳、刘彤等知名演员;黑龙江省歌舞剧院、黑龙江省杂技团、哈尔滨话剧院等单位采取送出去学习的方式培养演艺人才;大庆市歌舞剧院、佳木斯市演艺公司、绥化市北林区龙江剧艺术中心等单位通过以演代练的方式培养文化工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黑龙江省文旅系统还打造了一批包括牡丹江市林口县教师温丽、海林市农民李凤霞、鸡西市鸡东县农民李金星在内的群文战线的文化工匠。经过三年多的建设,黑龙江培养了上千名在全省叫得响的文化工匠,他们在推动文化和旅游强省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黑龙江省京剧院演员马佳多次被单位送到北京拜名师学艺,进步很快。她领衔主演了《赵一曼》《月照塞北》《杜鹃山》等精品剧目,并斩获了国家、省市级大奖几十项,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

黑河市孙吴县将该县沿江乡农民歌手王静多次送到市里、省里学习声乐,酷爱歌唱的王静进步很快,多次参加大型演出并获奖。同时,王静积极参加孙吴县的文化志愿服务,每年50多次走进社区广场、乡镇、村屯为群众演唱和辅导,当地群众称她为“放歌家乡的百灵鸟”。

像马佳、王静一样,黑龙江省培养的文化工匠在各自岗位上发挥着独特作用,有的成为本行业的标兵人物或学科带头人,有的取得了先进经验或创新了模式,有的打造了文化品牌或提升了技能,提升了黑龙江省的文化影响力。

李有骞是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一名考古研究员,对双鸭山市饶河县小南山、伊春市小龙头山、齐齐哈尔市甘南县查哈阳太平湖等多个遗址进行了扎实的考古和深入系统的研究,并主持考古调查和勘探项目50余项, 发表学术论文23篇, 为研究该地区的史前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黑龙江省博物馆馆员干振瑜30年间独自或带领团队修复及复制包括陶器、铜器、铁器等各类文物5000余件,创下了黑龙江省同行业之最;黑龙江省歌舞剧院舞蹈演员赫珈2013年从北京进修归来后,在完成演出任务后,加班加点编创了舞蹈《流泪的小丑》《继母》《松花江上》等多部剧目;黑龙江省群众艺术馆辅导员崔雯霓长期无偿担任哈尔滨市残疾人艺术团聋人舞蹈队舞蹈编导;黑龙江省杂技团演员赵立洋参加国内外演出3000多场,把中国杂技带出了国门。

“黑龙江省培养的文化工匠虽然岗位不同,但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每个人都不计得失、无私奉献,在岗位上和行业里起到了率先垂范的作用。”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人事处处长胡秀杰说。

在上千名文化工匠的引领和带动下,黑龙江省文旅强省建设快速推进。在群文战线,获得了“中国文化馆十大榜样人物”称号的哈尔滨市木兰县吉兴乡文化站站长王向东独创了“一乡一品一村一特”、《乡村文化》杂志、红领巾广播站等在全国叫得响的群文品牌;在舞台艺术建设上,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上海白玉兰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大奖的文化工匠有60多人;在非遗领域,黑龙江省培养了刘雅梅、孙艳玲、王春艳等一大批非遗项目传承人。

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于峰表示,文化工匠是文旅建设的重要支撑,也是独有的宝贵财富。“下一步,黑龙江将实施文化工匠培养工程,力争用5年时间打造完成省、市、县、乡、村五级文化工匠体系,让文化工匠成为黑龙江省亮丽的文化名片。”于峰说。

(本报驻黑龙江记者  张建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