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至7日,2019年“炫彩青春”京剧联盟院团暨京津冀优秀青年演员交流展演(以下简称“炫彩青春”)在天津举办,本次展演由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天津市文联主办,天津京剧院承办。展演中,来自全国26家京剧院团的82名青年演员为观众献上了9场演出。
青年人才培养是院团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是“第一资源”。在5月1日举行的“炫彩青春”展演活动院团领导座谈会中,来自各地京剧院团的相关负责人与业内专家、学者齐聚天津京剧院,就青年人才培养、京剧院团发展与交流合作等方面展开交流、分享经验,助力京剧事业繁荣发展。
在传统戏的历练中助推青年演员成长
河南京剧艺术中心由一支年轻的队伍组成,该中心主任赵丽介绍,这支队伍的平均年龄约为30岁,这些年轻人在中心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这些孩子从戏曲院校毕业后,缺乏舞台上的历练和摔打,水平参差不齐,要能独立上台表演还需要3至5年的锤炼。”赵丽说。
“年轻人的传统戏根底薄弱,在此基础上也难谈推陈出新。”赵丽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前辈、老师对青年演员的传帮带尤为重要。“青年演员大多看录像学习传统戏,往往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一字一韵、一转身一回眸,在这些细节上十分需要老先生手把手地示范、教导。”甘肃省京剧团国家一级演员孟庆波说。
《中国京剧》杂志编辑部主任封杰认为,青年演员还要注重学习传统戏曲文化。“‘徽班’这个徽是什么意思?手眼身法步,这个法到底是指什么?只学戏是不够的,还需要学习戏中的文化内涵,这样有助于加深对京剧艺术和对具体剧目的理解。”封杰说。
“京剧是角儿的艺术,有了好演员不愁没有好戏。”孟庆波说,“通过‘炫彩青春’这个平台,多给年轻人提供机会与舞台,让他们在传统戏的历练中不断丰富自己,这也是一个成熟好演员的必由之路。”
资源共享实现大联合
一年一度的“炫彩青春”展演“评戏不评奖”的机制让青年演员们可以心无旁骛地在舞台上绽放光彩。以艺会友、广结艺缘过后,他们的理想与担当需要更广阔的舞台去实现。
“‘炫彩青春’虽然不评奖,但每个院团推选的选手中肯定是好苗子,可以让他们组成一台戏,在全国选择一两个省份进行汇报演出,给参展选手更大的展示平台。”赵丽建议。
天津京剧院党委书记文晓瑜表示,“炫彩青春”除了展示各加盟院团青年人才梯队的风采,院团之间也可以借此交流管理经验,进行深度合作。“可以点对点合作,也可以以小组形式或整团异地交换演出的多样合作模式,实现人才资源共享,并推出更多的新星和名角,让其成为各个院团的台柱子。”文晓瑜说。
北京京剧院院长刘侗介绍,北京京剧院主演众多,能上台领衔主演的就有100多名,年青一代的新锐中,备选领衔主演也有13名。“这些主演不仅是北京京剧院的财富,也是其他京剧院的财富,其他京剧院团如需要主演可以相互协商,共同建设更广阔的京剧市场。”刘侗说。
“我们还可以通过国家艺术基金来申报项目,把各个行当组合在一起,申报行当培训,就由天津京剧院来培训,让最好的青年演员都集中到这里来学习。”湖北省京剧院副院长周琥建议。
“走马换将,让青年演员不仅能得到本地观众的认可,也能为全国观众认识。”封杰同时建议,各院团一定要保有自身特色,各地青年演员也要努力掌握地方特色和风格。
武戏振兴势在必行
小翻、旋子、对枪……虚实相彰中展现刀光剑影的惊险场面,京剧武戏总能让台下观众大声叫好、过足戏瘾。
“允文允武”是“炫彩青春”的特色之一,自2012年举办以来,“炫彩青春”一直十分重视武戏。几日的演出中,既有老生、青衣、老旦、文丑等热门行当青年演员崭露头角,也有武生、武丑、刀马旦等行当的青年武戏演员上演《三岔口》《女杀四门》等经典作品,展示了京剧艺术的全面性和丰富性。
“这些年武戏演员日益减少,一些武戏演员岁数到了便改行做舞美、装置、道具,缺少规模化的武戏青年人才队伍接班。”刘侗认为,武戏演员人才队伍建设在当下剧院建设中是日益凸显的一个“卡喉咙”的关键问题。
“武戏演员艺术寿命短,且要求具备过硬的基本功和技术技巧。近年来,武戏在戏曲舞台上被边缘化,很多武戏面临失传。因此,加强对武戏人才的培养,振兴武戏成为了我们的重点工作。”周琥说,今年湖北京剧院聘请专家去各地挖掘武戏人才,计划今后每年引进1至2名武戏演员,不断扩充武戏人才力量。
“很多人都说武戏演员是京剧里面的大问题,这是武戏行业特点所决定的。”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戏曲评论家傅谨表示,“温州一些京剧团就采用市场化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大部分剧团都可以借鉴,与武戏演员建立合同制,让他们在年富力强之时尽情发挥光彩。”
(本报实习记者 韩君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