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艺节”实力“圈粉”高潮迭起

来源:中国文化报

辽宁人民艺术剧院话剧《干字碑》演出现场。     本报记者  卢 旭  摄

今年的中国艺术节凭实力“圈粉”,好戏不断,高潮迭起……

舞剧是一个不容错过的亮点。日前,作为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开幕式演出,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掀起了一场观剧、评论的高潮。其后,《天路》《醒·狮》等一批高品质的舞剧继续让观众大饱眼福。

国家大剧院与北京演艺集团旗下北京歌剧舞剧院带来的舞剧《天路》的演出现场在离上海市中心约30公里的上海保利大剧院,虽然路程不近,但粉丝的热情依旧不减。5月25日,驱车一个半小时,甫一到达剧场的知名导演陈薪伊就称自己追《天路》“追了3条路,终于在上海追到了”。“刚才看完上半场,《天路》让我觉得很震撼。其文学基础非常好,细节和场面都非常具体、细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陈薪伊由衷地为《天路》点赞。

5月27日,广州歌舞剧院有限公司带来的舞剧《醒·狮》票已售罄,不少市民只能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演出大厅的电视屏幕上观看。一位上海观众庆幸:“第一次在‘哔哩哔哩’(B站)上看到粉丝给《醒·狮》制作的混剪片段,当时就特别喜欢,知道《醒·狮》在上海演马上买了票。”戏还未开场,“采青”“佛山彩扎”等醒狮文化展示便先调动起了观众的情绪,《醒·狮》的周边更是火爆,有粉丝拿出朋友的代购清单,一口气买了10多个醒狮挂饰。

“十二艺节”进入后半程,精彩剧目更是高潮迭起。5月26日晚上10点,上海外高桥文化艺术中心里掌声经久不息。在这个距离市中心近20公里的远郊剧场,长达两个半小时的话剧《柳青》不仅让学龄儿童安静地坐到了剧终,更让许多观众眼眶通红甚至是泪流满面地走出剧场。“感动”“真好”等字眼随着观众热切的讨论不断飘进记者的耳朵。记者还巧遇前来观摩的西藏自治区话剧团副团长王全平,他感叹道:“这部剧真好,选材好,也动人,值得学习。”临了也不忘补充一句:“我们的话剧《共同家园》也很好,欢迎来看!”

5月28日,另一位人民的好干部——“毛丰美”也在上海上戏实验剧院感动了一批观众。当“干字碑”立起,漫天的雪花飘扬,全场观众起立鼓掌,喝彩连连。“我看过多部中国艺术节的作品,辽宁人民艺术剧院的《干字碑》真的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好剧。”一位观众感叹。

在接受采访时,青岛市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乐群连声赞叹“上海观众素质高”“歌剧迷真多”“5月29日的演出是《马向阳下乡记》演出效果最好的一场。”当晚,《马向阳下乡记》在线直播点击量达到了176.2万,点赞人数超过6万,更有热心观众留言:“这是一部非常有感染力、充满正能量的作品。”“人物设置非常生动,有山东地方特色,我们感受到了山东人朴实的气息。”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政委乔佩娟特地从北京赶到上海,再次观看《马向阳下乡记》。“我觉得这部戏非常好。”乔佩娟表示,中国民族歌剧最高标准就是要让老百姓喜欢,这部戏题目立得住,故事立得住,整个艺术表现也立得住,“毫不夸张地说,这是部成功的戏。”

另一位特意为剧目赶来的是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上海沪剧艺术传习所(上海沪剧院)的沪剧《敦煌女儿》是以她为原型创作的。作为沪剧戏迷,在敦煌的岁月里,樊锦诗总是以沪剧来慰藉自己的思乡之情。5月30日晚上的演出,已经是樊锦诗第四次观看《敦煌女儿》了。据工作人员介绍,拥有1400个座位的上海美琪大剧院,5月30日、31日两天的票全部售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工作人员为没有多余的演出票感到抱歉,提议说:“要不你们拿工作证来试试,我给你们找个站的地方?”

(本报记者  秦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