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打扁担》喜获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第十八届群星奖、全民艺术普及城乡并举一路高歌、旅游景点建设融入公共文化服务走出新路……去年以来,八桂大地群众文化活动和艺术创作红红火火,一派生机。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壮乡开创群文工作新局面,得益于全区群文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得益于文旅系统融合发展带来的新气象和新时代干事创业的清朗之风,得益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深入人心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
谱写真善美,弘扬正能量
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东盟博览会裂变式发展、北部湾城市群高歌猛进……2018年,广西盛事连连。全区文旅系统以此为契机,通过政策扶持,引导鼓励群文工作者开足马力,创作了一批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兼具的音乐、曲艺、戏剧、舞蹈、美术作品,成果喜人。
歌曲《连心歌》唱出了新时代广西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携手迈向美好生活的愿景;复排的话剧《花桥荣记》讲述着桂林米粉串起的海峡两岸隔不断的血脉情;侗族琵琶歌《三难有情人》映照出大学毕业生服务基层、回乡创业的动人故事……
“谱写真善美,弘扬正能量,是文艺创作的职责所在。”广西艺术创作中心戏剧曲艺部部长、国家一级演员杨建伟说,正能量作品给社会以正义公平,给人民以自信进取。
在建设民族文化强区、打好“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广西群文人精益求精,创作打磨了一批扶贫题材的精品力作,叫好又叫座。其中,打磨提升后的壮剧《第一书记》和《我家住在铜鼓岭》、小品《懒汉脱贫》、歌曲《第一书记来山乡》等,社会反响强烈。
注重地域特色,彰显民族风采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广西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服务处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在群众文艺创作中,广西注重突出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抓好民族题材、现实题材创作,深耕广西文化资源,释放本土文化魅力。比如,组织创编了《广西尼的呀》《壮族大歌·百色红》《天琴弹唱·木棉花开红似火》《独弦琴·海韵》等民族音乐作品,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典大会上演出,树立了群众文艺演出新标杆。
舞蹈《打扁担》取材于非遗传统舞蹈,其动作主要通过扁担交织的画面,形成不同的交织图案及打法,用扁担的画面模拟再现壮乡农耕生活之景,极具南方农耕文化的地域特征和广西壮乡特色。风靡壮乡的歌曲《春暖花开三月三》《山歌一唱妹就来》《赶歌坡》等,或唱响节日盛况,或讴歌淳朴爱情,或描绘以歌传情的壮乡文化,深具桂风壮韵。
今年“壮族三月三”期间,广西壮族自治区群众艺术馆创编了快闪舞蹈《广西尼的呀》,在全区各地掀起了《广西尼的呀》快闪活动的高潮,参演人数达到4000余人,网络点击量超10万人次。
注重平台建设,培育艺术沃土
近两年,广西重点对编剧、导演、演员、舞美、音乐等艺术门类的基层文化干部进行培养,积极培育文化艺术沃土。
“创新群众文艺创作体制机制,加强文艺人才保障,要扎实抓好基层文化艺术人才培训等工作。”广西文化和旅游厅有关负责人表示,作为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广西以“三区”人才培训工程为抓手,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实践主题,连续4年举办全区基层文化干部小戏小品编剧创作班。通过专家授课、剧本点评、小组授课讨论、文化采风等课程设计,有效提升了基层文艺创编人员的编剧水平,初步形成了一支有理论、有经验、有作品的广西小戏小品编剧创作队伍,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层文化馆编剧人才匮乏情况。
人才能力的发挥是需要平台的,广西把群文人才的展示平台放在人民群众中间,推动文化惠民。借助全区基层群众文艺会演、“百姓迎春”文艺志愿展演、全区广场舞大赛、广西少年儿童艺术节等活动,探索群众演、演群众、演给群众看的新模式,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东方风来满眼春,壮乡群文红似火。在文旅融合发展的大道上,八桂大地已成为一座文星荟萃的百花园。
(宾 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