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座谈会综述
日前,推进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在会议上介绍了工作情况,部分专家学者也在会议上发言。
非遗保护日趋深入人心
文化和旅游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李金早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和旅游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开展非遗保护工作,非遗实践日趋活跃,社会认同不断增强。
文化和旅游部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普法教育,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贯彻落实情况检查。颁布一系列部门规章和政策文件。目前,第一次全国非遗资源普查已完成,登记资源总量约87万项。建立起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国务院批准公布了四批137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认定了五批3068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
“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工作理念深入人心,非遗保护传承能力建设成效明显。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全国已累计举办培训班630余期,覆盖传承人群累计达9.5万人次。支持设立了15个传统工艺工作站,确定第一批10个“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设立了2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46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人民群众参与非遗保护的积极性日益高涨。每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的相关活动主题鲜明、丰富多彩,成为人民群众享受文化成果的重要节日,其间播出的《非遗公开课》成为社会热点。
2018年“藏医药浴法”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目前,我国共有40个非遗项目入选,位居世界第一。我国注重与“一带一路”国家联合开展非遗保护工作,积极开展对外和对港澳台交流合作,举办多项品牌性活动。
2013年以来,中央财政投入非遗保护经费64.22亿元,每年为每位国家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提供2万元传习补助。
“这些成绩的取得,最根本的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在于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李金早表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文化和旅游部将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自然遗产重要论述精神指导下,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抓住机遇、奋发有为,重点做好非遗保护工作。
坚守人民立场,着力让人民参与保护传承,让保护成果为人民共享。充分发挥非遗在国家重大战略中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推动非遗保护与精准扶贫、就业增收相结合,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与“一带一路”倡议相结合,使非遗保护工作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支撑和新亮点。加强统筹协调,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协力发展的非遗保护体制机制。
文物保护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
“全国文物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砥砺奋进、锐意改革,推动新时代文物事业持续保持向上态势。”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表示,党对文物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各级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强化落实,文物资源家底基本摸清,文物安全形势大为好转,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文物保护法律制度日臻完善,文物国际合作渐成规模,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文物保护格局基本形成,保护好利用好文物资源的社会共识深入人心,文物保护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
加强协同配合,打击文物犯罪、整治火灾隐患、文物法人违法案件整治等专项行动取得重要成果,16个省份将文物安全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多措并举让文物“活”起来,博物馆改革发展日新月异,跨界融合创新方兴未艾,“博物馆热”渐成大势,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强法律保障、制度设计和精准管理,文物保护法修改列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第一类项目和中央文化立法五年计划。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稳步推进,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公布,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程助力54个县脱贫攻坚。文物国际合作成为外交“重头戏”,文物展览成为国事活动“金名片”,近8年文物进出境展览超过500个,亚洲文明展闪耀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中国援外文物保护工作和合作考古成为“一带一路”文化领域的重要收获,合作项目覆盖24个国家。
刘玉珠表示,全国文物系统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部署,奋力谱写新时代文物事业改革发展新篇章。坚守文物安全红线底线,加强长城保护、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统筹实施“一带一路”中外合作考古,推进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有效推动文物保护利用改革重大举措落实落地,加快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统筹推进新时代文物事业改革发展开创新局面。
“应加大对城镇物质载体以及独具东方文化精神的城址环境和山水格局的整体性保护力度,创新保护方法,延续城市人文环境和生活场景,让每个时代的历史痕迹和生活记忆都有生动留存,延续人们祖祖辈辈传承至今的乡愁。”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保军建议。
自然遗产实现科学规划有效监管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李春良表示,我国自然文化遗产基础雄厚。全国目前已有世界自然遗产13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数量均居世界第一。
我国对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的科学规划和有效监管,不仅保护了总面积达6.8万平方公里的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遗迹,还保存了200多个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与传统村落,更为遗产地每年带来超过140亿元的旅游直接收入,创造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国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积极探索,为全世界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自然遗产保护工作任重道远,责任重大。秉承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认真履行管理职责,全面加强自然遗产保护工作。”李春良表示,将加大自然遗产申报和保护投入,做好遗产申报项目储备,科学调整遗产预备清单,有序安排自然遗产申报,把我国最典型、最优秀、最具保护价值的自然遗产资源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使其价值为全世界所认可;进一步完善自然遗产保护制度,落实地方政府和遗产地管理机构监管责任,建立破坏遗产资源问责机制,打造高质量遗产保护管理队伍,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珍贵的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
(本报记者 刘修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