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来源:中国文化报

——走进第四届中国评剧票友葫芦岛夏令营

刘凤华在户外进行身段教学

作为中国第二大戏曲剧种,评剧以其演唱明白如诉、曲调流畅自然的特点在我国戏曲的百花园中独树一帜。由于表演自然质朴、生活气息浓郁,这项发端于民间的戏曲艺术,在百余年的传承中培育了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其中,辽宁葫芦岛作为早年间评剧从河北传播至关外的第一站,是东北评剧爱好者成长的重要摇篮,也是评剧传承发展的深厚沃土。

日前,由葫芦岛市委、市政府主办,市委宣传部、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等承办的第四届中国评剧票友葫芦岛夏令营(以下简称“票友夏令营”)在葫芦岛举办,来自11个省区市的戏迷票友和评剧名家共同演绎了一场根植泥土、源于民间的梨园盛会。

评剧情结点燃星星之火

此次票友夏令营吸引了来自北京、天津、上海、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的戏迷票友。5天时间内,11场民间自编、自导、自演的评剧演唱会接连上演,名家授课环节贯穿交织,为评剧爱好者搭建了交流互鉴的平台。

“每年都盼着参加夏令营,过瘾!”自称“超级戏迷”的吉林票友李柏桓已是第四次参加票友夏令营了。李柏桓曾在2004年一手创办了长春柏桓评剧团,还曾自费20多万元置办行头。“评剧就是我的第二生命。”李柏桓告诉记者,为了延续“生命”,剧团吸纳了老中青三代40余名票友。此次随团一同来参加夏令营的票友中,有4位曾获得“全国十大名票”。“他们唱出‘名堂’,我也很欣慰!”李柏桓说。

在夏令营中,痴迷评剧的票友比比皆是,与李柏桓志同道合、身体力行弘扬评剧的人更是不在少数。河北组委会领队、河北省评剧票友协会会长陈彩莲退休前在企业任工会主席,由于热衷评剧且谙熟群众文化工作,2014年,她发起成立了河北省评剧票友协会。该协会从起初的数十人发展到如今的近千人,每年开展近百场公益演出,将评剧推广至田间地头。“以戏会友,广交朋友。”陈彩莲说,“老祖宗的传统不能在这代人身上丢了!”

“戏迷票友一年相聚一次,切磋评剧,交流经验,共同推广评剧艺术。他们如点点星光照亮华夏大地,让评剧艺术焕发出璀璨光芒。”中国评剧院主演、国家一级演员宋丽说。

教学相长铸就鱼水情深

作为备受票友喜爱的品牌性活动,中国评剧票友葫芦岛夏令营在创立的4年中,吸引了数百名来自全国的评剧票友会聚于此;伴随着活动的发展,票友夏令营也逐渐在专业评剧演员中声名鹊起。

此次票友夏令营聚集了宋丽、剧文林、张俊玲、马惠民、刘凤华等多位评剧表演艺术家。在票友演唱会上,名家先后带来《花魁》《金沙江畔》《成兆才》《王少安赶船》《金莲三村》等选段并开展评剧教学。然而,在互动中受益的并不止评剧戏迷。

河北省唐山市评剧团艺术总监、国家一级演员张俊玲首次以参加夏令营的方式走到观众中间。记者见到她时,她的房间挤满了戏迷。“我们和戏迷的关系就像鱼和水,他们是戏曲传承发展的重要根基,我们离不开他们。”话至此处,张俊玲的眼睛有些湿润,“戏迷中燃起的弘扬评剧的热情,让人十分感动。这是一次受教育的经历,和他们在一起我很荣幸。”

河北廊坊益田艺术学校校长马惠民说:“夏令营把专业演员和戏迷票友的距离拉近了,我们听到了戏迷票友的声音,看到了他们对行腔归韵认真揣摩的态度,他们的专业精神值得学习。”

“近些年,随着评剧的传承与发展,多种类型的票友活动在天津、河北等地相继开展,这些活动对评剧的传承弘扬大有裨益。”剧文林建议,除了民间的积极参与,政府也应扮演好领航人角色,为戏迷票友搭建交流展示的广阔舞台。

政府搭台助力跨越式成长

与戏迷票友和评剧名家一同成长的还有票友夏令营本身。

中国评剧票友葫芦岛夏令营总发起人和总策划人、葫芦岛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王长春早年间是辽宁省锦西评剧团的一名专业评剧演员,后因评剧团解散,王长春进入企业工作,但他心中的评剧热情始终没有熄灭。2016年,王长春创办了中国评剧票友葫芦岛夏令营。4年间,票友夏令营从小规模封闭性票友联谊会发展到每年近300人参与的品牌群文活动,成为评剧传承发展中的重要推动力量。

与此同时,这项民间发起、百姓唱戏的文化活动也得到了葫芦岛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葫芦岛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白瑞升表示,今年是葫芦岛市建市30周年,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葫芦岛市委、市政府将中国评剧票友葫芦岛夏令营纳入葫芦岛建市30周年文化艺术发展成就展演活动中,首次集合政府多部门力量共同筹备活动,让票友夏令营再上台阶。

“让更多人知道评剧,是票友夏令营不变的初衷。”王长春告诉记者,今年是票友夏令营举办的第四年,为了带给广大票友惊喜,此次活动还邀请影视公司全程跟踪拍摄了一部评剧戏迷专属的纪录片,“葫芦岛留下了他们的歌声,也要给他们留下评剧的回忆。”

曲音已尽,余韵悠长。票友夏令营已落下帷幕,而评剧艺术还在爱好者心中激荡。对于未来的计划,王长春早有思路:“我们将通过吸纳老中青三代票友、提供行头、设置分会场等多种形式,为戏迷票友搭建更宽广的展示舞台,让更多人感受到评剧的无穷魅力。”

(本报记者  赵若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