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鄱阳)端午节渔俗文化研讨会侧记
鄱阳渔民泛舟时演唱渔歌
“此生终羡渔家乐,小艇常冲夕霭还。”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渔业作为湖区与沿海地区人民赖以生存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由渔业衍生的多彩渔俗文化也是我国民俗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日前,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江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江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共鄱阳县委、鄱阳县人民政府承办的中国(鄱阳)端午节渔俗文化研讨会在江西鄱阳举行。30余位文化学者、民俗专家围绕渔俗文化的内涵外延、当代价值与传承发展方式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鄱阳位于鄱阳湖东岸,因鄱阳湖而扬名。当地水网纵横、水量丰沛,渔业生产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像其他滨湖地区一样,丰富的渔业资源为该县发展渔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在渔业生产中形成的渔俗传统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渔俗文化,不仅包含传统渔业生产方式、渔区生活方式,也包含渔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民间故事、传说、谚语、渔歌等丰富的民间艺术。”江西省文联党组成员、主席叶青表示,渔人、渔事蕴含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信息,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渔俗文化作为民众的精神财富得到专家的充分肯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宪昭认为,渔歌、渔谚、渔祭等渔俗文化,能让人感受到世代相传的古老文化传统和生产生活智慧。
“渔俗文化体现了湖区人民对大自然的敬畏、对劳动的赞美、对丰收的追求和对平安的祈祷。”江西省社科院原院长汪玉奇进一步指出,渔俗文化有利于树立劳动创造幸福的思想信念、强化珍爱自然的发展理念、提升文化自信,同时,综合开发“渔俗文化+舟船文化”“渔俗文化+瓦肖坝移民文化”等文化资源,也可助力当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
事实上,近年来,当地通过出版《渔家傲——鄱阳渔俗文化通览》《鄱阳渔俗》等文史典籍、建设鄱阳渔俗文化博物馆和渔俗文化创意产业园基地、开发“莲荷国”文旅基地等方式加强对渔俗文化的发掘和利用。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传统渔业及渔区生活面临的挑战同样不容忽视。《2018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2017年渔业人口为1931.85万人,比上年降低2.11%,其中,传统渔民比上年减少8.97万人。
中国民协副主席刘华对此深有感触。上世纪80年代,刘华曾在鄱阳湖进行田野调查,那时,鄱阳湖畔有烧香祈愿的渔民,夕阳西下,湖中归帆点点,停泊的渔船飘起炊烟的场景,构成了他对渔家生活的最初印象。然而,一两年后,当他再次来到渔港时,帆船替换为机械船,大量渔俗传统也随之流逝。“保护并传承渔俗,是尊重和珍视老百姓的生活传统和内心诉求,是守护中华民族的文明之根。”刘华表示,渔俗文化的保护刻不容缓。
如何在当代传承、发展与利用渔俗文化,守护传统文化记忆?
江西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陈东有认为,渔俗文化是流动的文化,它能够带动周边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因此,研究和利用渔俗文化要从民俗文化圈与民俗文化带建设的角度出发。
华东师范大学非遗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田兆元表示,谈到渔俗文化,湖泊文化是绕不开的话题。学界应加快建立湖泊文化研究范式,增强湖泊地区经济、文化话语权,从历史挖掘的角度讲述湖泊为人类作出的贡献,从现实呈现的角度讲述湖泊之美与湖泊之利,促进渔俗文化和湖泊文化的共同发展。
发掘文化内涵始终是保护和利用渔俗文化的核心。在江西师范大学大南方古村镇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梁洪生看来,渔村保护的重点在于人和渔村里的故事。传统村落保护过程中,要充分尊重民众生活,将传统渔业所承载的生存智慧保留下来。
此外,依托渔俗文化的民俗活动和传统节日也得到了与会专家的高度关注。“仪式就是文化、内容,甚至就是精神。”中国民协副秘书长黄涛表示,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其道德主题,每种渔俗事象都是传统道德的集中表达,它们不仅蕴含着人类向往自然和谐、风调雨顺的价值理念,还凝聚着渴望智慧、激励创造等精神崇尚。“保护传承节日渔俗,合理继承文化精神,才是民间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意义所在。”黄涛说。
据了解,鄱阳地区的端午节从农历五月初五持续至农历五月十三,此次中国(鄱阳)端午节渔俗文化研讨会是中国民协组织开展的“我们的节日·端午”系列活动之一。近年来,中国民协连续在全国多地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旨在让人们从传统节日的历史积淀中感悟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美好,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本报记者 赵若姝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