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上高原 留下真情

来源:中国文化报

——“春雨工程”山东文化志愿者青海行侧记

山东文化志愿者为祁连县观众表演魔术

日前,“春雨工程”山东文化志愿者一行约30人赴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门源回族自治县、祁连县和西宁市,开展“大舞台”“大讲堂”活动。其间,山东文化志愿者们克服重重困难,马不停蹄地在广袤的青藏高原上穿梭,为数千名青海民众送去了精彩的文艺节目,也收获了饱含真挚感情的掌声。

门 源

跳起锅庄舞 迎接远方客

6月的门源充满生机。一望无际的原野中,深绿与浅绿交替。深绿的是青稞,当地的主要农作物;浅绿的是油菜,开出的花朵每年吸引着大批游客。

6月19日晚,山东文化志愿者青海行的首场演出在门源回族自治县的金源广场举行。这里是门源县城的中心,也是当地民众散步休闲的好去处。演出在充满激情的藏族舞蹈中拉开序幕,之后山东文化志愿者依次登台,表演了鲁西南鼓吹乐《花香闹春》、女声独唱《谁不说俺家乡好》、笛子独奏《沂河欢歌》等彰显齐鲁文化特色的节目。同时,相声《学哑语》以及魔术等节目的表演者,以新奇的表演方式与观众互动,令现场一片欢声笑语。

现场椅子不够,有的民众搬来了马扎;为记住这难忘的瞬间,他们纷纷举起手机拍照、录视频、直播……“山东的节目很精彩,我们也想利用这个机会把本地的舞蹈展示给他们。”马艳霞说,她是门源一所中学的老师,学生们平时接触的多是藏族舞蹈,当晚她的很多学生也来到了现场,看得很开心。

一个半小时的演出结束后,现场的观众没有立即散去。他们围在舞台周围,与山东文化志愿者合影,为表演者献上掌声和洁白的哈达。而当山东的文化志愿者收拾道具准备离开时,金源广场的另一端响起悠扬的乐曲,上百名门源民众围成一圈,跳起了藏族的锅庄舞,几名门源青年主动邀请山东的文化志愿者加入其中。

2014年,门源通了高铁,以往到西宁市要三四个小时的车程,如今只需要30多分钟。门源回族自治县花海民族艺术团负责人李浩栋说,高铁的开通带动了门源旅游业的发展。他希望有更多文化团队来门源交流,为当地群众带来异域风情,推动门源文旅融合发展。

祁 连

跨越山和水 鲁青一家亲

祁连县因地处祁连山中段腹地而得名,北邻甘肃河西走廊,故有青海“北大门”之称。祁连县人口约5万人,藏、蒙古、回等少数民族占比近80%。

6月20日晚,山东文化志愿者青海行的第二场演出在祁连县文化广场举办。演出计划晚上7点开始,然而不到晚上6点,数百名民众就已聚集在文化广场上,围观演职员装台、化装。一些热心群众还主动帮助山东文化志愿者搬道具、铺红毯。藏族青年多吉便是其中的一位。

多吉在祁连县城的一家旅游公司上班。他告诉记者,这几年,山东省滨州市为祁连县援建了很多公共设施,让县城的面貌焕然一新。同时,得益于山东、青海两地文化和旅游部门的支持,来祁连旅游的山东游客也一年比一年多,2018年,他们公司就接待山东游客超1100人次。

当晚,山东文化志愿者为祁连民众献上了歌舞、曲艺、魔术等特色节目,热情的祁连文艺爱好者也上台表演了当地的民族歌曲和传统舞蹈,现场气氛热烈。山东文化志愿者、魔术师高毅特意把道具架摆在观众席中,神奇的魔术效果让观众席里的小朋友发出阵阵尖叫;青年相声演员徐明哲、汪敬波,在他们表演的节目中加入了祁连方言与故事,让现场观众深感亲切;青年歌唱家徐艳通过一首《如梦令》,让祁连民众感受到了泉城济南的独特魅力。

西 宁

掌声绕剧场 期待再相聚

6月22日晚,西宁市民耿文泰和老伴早早吃罢晚饭,来到青海省文化馆的剧场等候观看演出。当晚,山东文化志愿者青海行的第三场演出在这里举行。尽管在青海期间行程奔波,但对于这最后一场演出,山东文化志愿者没有丝毫懈怠。从男声独唱、女声独唱到鲁西南鼓吹乐,他们用真挚饱满的热情,为西宁市民奉献了一场群众文艺盛宴。

除了演出,山东文化志愿者在西宁还举办了一场“大讲堂”活动——山东省文化馆活动策划部主任申海英专程来到青海省文化馆,为当地民众作了题为《繁荣群众文艺创作》的专题培训,就群众文艺创作的意义与特点、需要注意的问题、如何提高创作质量等展开经验交流。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一级巡视员李国琳说,自“春雨工程”启动以来,山东文化志愿者队伍先后到黑龙江、广西、新疆等地开展了系列活动。此次到青海,山东汇集了最具地方特色的文艺节目,演职员全部来自基层文化工作一线,初衷是增强两地文化交流,共同发展。

青海省文化馆副馆长崔俊杰表示,希望今后鲁青两地继续强化公共文化领域的交流,互相取长补短,把好的群众文艺作品奉献给更多人。

(本报驻山东记者  苏  锐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