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排练场上,聂二牛深情演绎山西民歌《小调情歌》。 (太原市群艺馆供图)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我可爱的家乡,桃树倒映在明净的水面,桃林环抱着秀丽的村庄……” 日前,在山西省太原市滨河西路旁,一位环卫工人正在给自己的工友唱歌,工友们围在一起连声叫好。唱歌的人叫张忠诚,是太原市万柏林区的一名环卫工人,也是太原农民工艺术团的一员。
2016年,为了让在太原市务工的文艺爱好者有属于自己的文艺活动平台,农民工艺术团在太原市群艺馆的帮助下应运而生。按大家的话说,艺术团成员各个是“身怀绝技”的文艺爱好者,而平日里,他们是辛勤工作在各个岗位上的卡车司机、环卫工人、装卸工人……经过3年的发展壮大,现在,太原农民工艺术团已有200余人。
上班时间和工友们一起清洁街道,一有时间便来艺术团参加排练演出,这是张忠诚近几年的日常生活写照。“以前一个人唱,自娱自乐不尽兴,现在加入农民工艺术团,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还能一起登台表演,这在以前可不敢想。”张忠诚告诉记者,农民工艺术团的成立,让许多心怀梦想的务工人员有了走上舞台的勇气。
穆文进是临汾市永和县穆家坡村村民,过去一直在家务工,有一副好嗓子的他一直希望可以出去闯闯。今年元宵节期间,农民工艺术团来到穆家坡村进行惠民演出,穆文进听说演员都是农民工,便与乡亲们一起来到演出现场观看节目。开场歌舞《张灯结彩》调动了现场观众的气氛,紧接着,以务工人员为主题的男声小合唱《农民工之歌》、女声独唱《我的农民工兄弟》、男声独唱《俺是农民》等节目纷纷上演,用歌声诉说出农民工的心声。在台下看节目的穆文进当时情不自禁地跟着台上的歌手唱了起来,这是他第一次感受到梦想可以实现,甚至是触手可及。演出结束后,他找到农民工艺术团团长李小梅,表明了希望加入艺术团的想法,经过才艺展示等基本考核,他最终如愿。如今,穆文进已成为艺术团的一名歌手,白天他带着工友们在太原城里搞装修,晚上则到艺术团的练习室与大家一起排练节目。
“原本我们四散在别处,如今因艺术汇聚到一起。”这是团长李小梅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李小梅告诉记者,艺术团里还有许多像穆文进一样为艺术梦想而加入的人。
来自太原市晋源区姚村镇杏坪村的团员聂二牛,山西民歌唱得极好,曾在太原市级歌唱比赛中获奖;川剧变脸则是长治农民工演员张静宇的拿手绝活;来自运城新绛县张庄村的农民工演员李国荣,从小钟爱戏曲表演,且擅长击鼓;来自清徐县的王夏生则自己创作了多部太原莲花落……艺术团团员来自山西各地,因心怀舞台梦而走到了一起,白天大家各自务工,晚上及节假日则积极排练、创作节目。为了提高表演水平,团员们常常会排练到凌晨一两点,却始终热情高涨从不喊累,保持着每月带给观众三场到四场演出的频率。
今年6月5日,农民工艺术团来到清徐县徐沟镇武家庄村演出。“这已经不是他们第一次来表演了。”村民李宝国说,“过去村民为了看演出都要往县城里赶或者只能从电视上看,现在好了,在家门口就能看演出,大伙儿都乐着呢。”
演出开始,先是聂二牛带来山西民歌《小调情歌》、张静宇带来川剧变脸,随后,张忠诚深情演唱了歌曲《父亲》,穆文进表演了男声独唱《拉起妈妈的手》,看演出的很多村民都被歌曲中传递的深情打动。二重唱、晋剧表演唱、二人台、舞蹈、小合唱等17个节目形式多样、异彩纷呈,现场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喝彩声。村民们看完演出意犹未尽,久久不愿离去,拉着演员的手说“想让你们再演几场”。
演出结束后,演员们吃上碗大锅饭,有的人便躺在椅子上休息,有的人把凉席往地上一铺便睡了。团员王夏生告诉记者:“出来演出就是这样,夏天就是几把椅子、一卷凉席,冬天就是大棉袄加铺盖。这些都不算什么,站在舞台上,看着台下的观众比什么都开心。”在清徐的演出结束后,艺术团又开始着手准备下一场演出。
“艺术团能走到现在离不开大伙儿对艺术的热爱。”李小梅语重心长地说,“每次演出大家都是无报酬自愿表演,很多时候团里经费不足,都是靠团员‘众筹’的方式继续。即便条件艰苦,大家的表演热情都很高,过去根本不敢和人提的梦想有了实现的舞台,可以站在舞台上享受掌声、欢呼声,那种感觉令人很激动。现在艺术团发展相对成熟了,再加上政府扶持,除了下乡演出,大家还能到建筑工地、厂矿、社区、养老院等地表演,能为更多人带去欢乐,大家都很满足。”
近年来,太原市大力扶持民间艺术团体,加大民间文化艺术人才队伍整合力度,对部分活跃的民间文化艺术人才进行信息采集登记,建立了民间文化艺术人才库,通过培养人才,引导他们牵头成立民间文艺团体。2017年,太原市群众艺术馆成立太原省城文化志愿者艺术总团,总团现有268个艺术团、4万余名文化志愿者,太原市农民工艺术团便是其中之一。据统计,2018年,这些文化志愿者辗转深入山西省各地进行惠民演出8000余场,惠及群众近百万人,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本报驻山西记者 郭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