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保护合理利用成共识

来源:中国旅游报

7月5日、6日两天,在阿塞拜疆巴库举行的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接连传来喜讯,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良渚古城遗址相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55处。

两项新晋世界遗产,一个是生态保护地,一个是人文古迹,二者的入选充分展示了我国近年来践行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遗址保护和文化传承方面的成绩。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杭州辖区。良渚古城与古埃及、苏美尔文明同时期建成,大量考古学物证充分证实,早在距今5300至4300年期间,中国南方的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曾经存在过一个良渚文明,它是迄今发现的中国大地上最早的“国家”。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曾到良渚调研并指出:“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非洲部主任埃德蒙·德穆卡拉认为,无论从历史价值还是从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上来看,良渚古城遗址都是一项重要的世界遗产。它为学术界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源,还能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多项利用价值。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表示,将努力提升良渚古城遗址的展示阐释水平,统筹好专业化和大众化两个维度,推进考古和学术研究成果的创造性转化,树立大遗址保护利用典范、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样板,通过引导发展文化产业、文创产业、民宿经济等,积极助推遗址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遗址保护赢得更加广泛的支持和理解,使周边群众更加自觉、坚定地参与到遗产保护中来。

据悉,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网上预约系统已于7月7日9时上线,游客可以实名预约1至7天内的参观。据良渚遗址管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当前有限开放的区域是城址区的核心部分,进入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游客并不会看到很多建筑,而多是土坡和绿植。

“对于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首先要以保护为重,其次再考虑适度旅游开发。”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院长易开刚认为,唯有做到真正有效的保护,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注重遗产的“活化”,可以通过当前广泛流行的传播方式来加强传播和营销。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的建设早在2013年就已有序开展。”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工作站站长陈明辉表示,从最早的生态建设、工厂外移、垃圾外运,到后期建造良渚博物院、设计“考古”旅游线路、打造文创产品,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按照“保护第一”“最小干预”“真实可逆”原则,借鉴国内外大遗址展示的成功经验,开展遗址保护展示,使之成为游客体验和感悟“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场所。

另一个入选的世界遗产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位于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区域。盐城沿海滩涂面积45.53万公顷,占江苏省沿海滩涂面积的70%。这里珍稀物种丰富,建有中国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和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此次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填补了我国滨海湿地类型世界遗产空白,不仅提升了盐城湿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价值认同,更有效扩大盐城在全球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盐城增添了一个沉甸甸的金字招牌。

盐城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陈锦还说,此次申遗成功,是盐城坚持生态立市理念,践行“两海两绿”发展路径的成果体现,也是世界对盐城的生态保护、黄海湿地保护的认同。“我们要继续坚持‘有力保护、有序开发’发展原则,深入思考如何努力把黄海湿地的生态势能转化为盐城旅游的发展动能,最终建成世界级生态旅游目的地。”

据了解,盐城市近年来积极推进生态旅游、全域旅游等,统筹布局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取得了切实的成效,赏花、赏麋鹿、观鸟及其他休闲旅游项目获得科学合理布局和推进。未来,盐城市将以申遗成功为契机,重点打造麋鹿生态小镇、丹顶鹤风情小镇和东台黄海森林公园三个黄海湿地项目。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旅游学院罗芬教授建议,盐城黄(渤)海候鸟栖息地内,以丹顶鹤为代表的珍稀候鸟、麋鹿、潮间带滩涂、滨海湿地等可以成为重要旅游吸引物。近距离欣赏珍稀动物,亲身体验湿地环境,是民众乐于参与的旅游活动。“当然,旅游发展应综合考虑地理位置、资源分布、周边生态环境、可接近程度等,构建从浅层生态观光到深度生态体验的旅游活动开发谱系,尽力减少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两处世界遗产地的保护与利用引起了我国业界专家的关注。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周玲强教授认为,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我国对遗产地的保护力度只会加强、不会减弱。保护目的是让遗产永续、完好地传承,但这并不是唯一目的,更深层的目的是让遗产为人类发展服务。围绕世界遗产的文化旅游开发的目的也是如此。这其中,应注重科技的应用,如在良渚古城用VR、AR技术再现消失的文明;在盐城黄(渤)海候鸟栖息地可以开发手机应用,让游客用手机一扫就可以认识眼前的珍稀鸟类。自然和文化遗产可以在此过程中得到更好传承。

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马晓龙教授分析,从旅游发展角度看,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无疑对两个遗产地有着重要的品牌推广价值。同时,按照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凡被列入遗产名录的,遗产地所在国家需依法予以保护。两个世界遗产地,一个是典型的湿地系统,生态保护不可懈怠;一个是文化遗迹,文物保护备受关注。历史上有些国家也确实因保护不善受到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警告,前车可鉴。

“我们需要严格按照世界遗产公约的各项规定,做好世界遗产的保护规划。”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王昆欣教授谈到,严格的保护不代表要将世界遗产“束之高阁”,有效的利用和开发反而能够帮助遗址的保护,要让游客进来,加深了解,把世界遗产保护变成游客自发行为,变成更多人的共同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