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团就像戈壁滩上的红柳

来源:中国文化报

《金子般的心》剧照(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艺术剧院供图)

日前,中国评剧大剧院内座无虚席,剧院内上演的是由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艺术剧院带来的原创新疆曲子戏《金子般的心》。这也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唯一入选2019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的剧目。

“这次是我们第四次代表新疆来到北京接受京城观众的检验,这让我们既自豪又感动,我们这个团一路走来不容易。”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艺术剧院副院长苏凌松颇有感慨。

用地方戏曲反映时代呼声

《金子般的心》根据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阿同汗”志愿服务队发起人王桂珍30年来热心关爱邻里、无偿照顾多名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真实故事创作而成。“舞台上的那棵石榴树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就应该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谁有困难就去帮一把,应该向剧中的王桂珍奶奶学习,把这种大爱传递下去。”说这话的是年仅14岁的观众邓彦侠,他是第一次看新疆曲子戏。

《金子般的心》的编导、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艺术剧院编剧秦国祥说,2016年,呼图壁县政府相关人员找到剧院,希望根据王桂珍的真人真事创作一部新疆曲子戏作品。“王桂珍在我们当地很有名,她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大家送给她一个维吾尔族名字‘阿同汗’,意为‘金子般的心’。”秦国祥说,正因如此,剧院的主创团队想都没想便应了下来。

然而,创作中如何将生活真实变为艺术真实,秦国祥和主创团队在具体实践中走了不少“弯路”。“我打了好多眼井,却一口也没出水。太追求生活真实,让我忽略了艺术规律和形式。”秦国祥说,主创团队多次深度采风、打磨调整,剧本前后修改了9次,历时两年,最终在舞台上呈现出一个令观众满意的样子。

《金子般的心》在音乐上采用了诸多新疆曲子的传统曲牌,如“银纽丝”“岗调”“尕老汉”“落红雁”“卖布调”“西京”等,充分展示了新疆曲子传统音乐的魅力。

最少的时候只剩8名演员

新疆曲子戏俗称小曲子,用汉语演唱。它以陕西眉户、兰州鼓子、青海干弦为基础,吸收了西宁的俗曲、河州小调、东北秧歌二人转、回族的花儿、撒拉族的撒拉调、锡伯族的太平歌以及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民间曲调的曲子戏音乐太平令等。多种民族音乐成分的融合,使新疆曲子戏唱腔高亢明亮、悠扬婉转,伴奏旋律独特,调式生动别致,形成了特有的艺术风格。2006年,新疆曲子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秦国祥是1980年新疆曲子剧团创办时加入的老人。“当年没有任何基础,甚至没有听过新疆曲子戏,报名来学员班学习,就是想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秦国祥很坦诚。他没想到的是,这一待就是近40年,见证了剧团从创办到兴旺,进而到衰败,再到重新振兴的全过程。“上世纪80年代,新疆曲子戏在我们当地群众基础很好,尤其是下乡演出,大家都抢着请我们去,还发生过两个乡因为争抢我们的演出而打起来的事。”秦国祥回忆,最红火的时候,剧团能在一个乡连演24场,场场爆满。“那时我们吃住都在老乡家,白天帮老乡干活,晚上无论是在炕头、地头、场院、羊圈,都可以演起来。”

好景不长,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由于经费短缺,大量演员开始流失,从鼎盛时期的60人大幅缩减,最少的时候只剩下8人,中间招收的一批学员也纷纷离开。

1996年,苏凌松任新疆曲子剧团副团长。“我进来时是剧团最艰苦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们看到了一出黑龙江排演的评剧《大山里》,觉得很不错,更重要的是那部戏只需要6个演员,还有一个是饰演狗熊的。”苏凌松苦涩地笑着说。

剧团当即决定把这部作品移植过来。后来,新疆曲子戏《大山里》获得了观众和专家的一致好评,这也为剧团带来了转机——因为这部剧,剧团从呼图壁县调去了昌吉回族自治州。

愿人员不再成为振兴“桎梏”

刚到昌吉回族自治州的几年间,剧团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也没有好的排练厅。“2003年,剧团招收了一批新学员,我们大家一起在昌吉回族自治州博物馆的地下室一住就是好几年。”苏凌松告诉记者,那时,排练厅里没有地板、没有镜子,冬天冷、夏天潮,演员们翻个跟头,灰尘就会像薄雾般弥漫开。

“但大家就是那么坚持着,因为如果我们不唱了,放弃了,这个剧种就没了。”苏凌松清楚地记得老团长张世勇的那句话——“我们这个剧团就像戈壁滩上的红柳,成长艰难却执着。”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剧团排演了《哈哈泉的户儿家》《戈壁花开》等大型新疆曲子现代戏。

2011年,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剧团和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新疆曲子剧团合并,成立了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艺术剧院。直到那时,这些曾经在地下室里“吃土”的曲子戏演员终于有了自己的排练厅,足足有600平方米。2013年,为发展新疆曲子艺术事业,在山西省文化厅和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的全力推动和支持下,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艺术剧院与山西戏剧职业学院联合开办了新疆曲子大专班,在学费方面予以减免,“订单式”培养人才。随着20名年轻人加入进来,新疆曲子戏的队伍又重新回到了60人。

合作培养项目培育了一批新疆曲子戏表演人才,但伴奏人才依然紧缺。新疆当地没有戏校,由于地处边远,内地的优秀人才很难引进。但即便如此,苏凌松依然对未来充满信心。“这次进京展演,不仅要把我们的优秀剧目展示给观众,也要和全国各地的戏曲院团交流,向他们取经。那么艰苦的日子我们都熬过来了,相信未来会更好。”苏凌松说。

当年在地下室排练的那些年轻人,如今站在中国评剧大剧院的舞台上,苏凌松在乐池里看着他们,心中充满了骄傲。

(本报记者  胡克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