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生死相护的壮歌

来源:中国文化报

吕剧《西海地下医院》剧照

日前,山东省烟台市吕剧院二楼会议室里,《西海地下医院》的几位主创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剧目的加工修改情况。自2018年8月首演至今,这部作品已演出近30场。很多次在农村演出的时候,剧目接近尾声,灯光照亮台下,一些观众的眼眶已盈满泪水。

《西海地下医院》是一部革命题材作品,讲述了为救护八路军伤病员,西海村妇救会主任山花一家做出的巨大牺牲。山花毅然为伤病员献血,她的婆婆忍受病痛在地道内为伤病员洗衣、喂药,丈夫为把敌人引入雷区壮烈牺牲,年仅8岁的儿子因保守伤病员的秘密献出了幼小的生命。

这是一部根据历史真实事件改编又超越了历史意义的文艺作品,该剧所讲述的历史背景与故事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依然让观众赞叹、敬佩、深思。

根据烟台胶东革命纪念馆提供的资料,1942年,在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相持阶段时,胶东革命根据地遭到日伪军的残酷扫荡。当时,新成立的胶东军区果断决策,将西海军分区卫生所从大泽山区撤离,转移到群众基础好的掖县(今烟台莱州市)、招远和平度3个县。在上述3个县的40多个村的地道内,胶东军区成立了西海地下医院。1942年至1944年,在当地百姓的生死相护下,西海地下医院共救治近2000名八路军伤病员,无一人落入敌手,被誉为“战地医疗的奇迹”。

《西海地下医院》的编剧张胜云是烟台胶东革命纪念馆馆长。作为一名对胶东地区革命历史有深入研究的学者,近年来他笔耕不辍,创作了10部革命题材文艺作品。张胜云介绍,《西海地下医院》的故事改编自长篇纪实小说《地下的太阳——八路军西海地下医院的岁月》。小说作者高凯民的父母均在胶东革命根据地工作过。在张胜云看来,《西海地下医院》不仅仅是一部文艺作品,更是向烟台历史上的革命先烈与革命群众致敬的礼物。

八路军在胶东革命根据地与百姓建立的深厚感情也让这一地区共产党员的数量激增。烟台胶东革命纪念馆提供的史料显示,1937年,胶东地区的共产党员数量为2000多人;两年后,这一数字变为4万多,占当时山东省共产党员数量的五成还多。

《西海地下医院》上演后,由于深刻反映了胶东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艺术地再现了烟台革命先烈与革命群众的英勇事迹,被烟台市委、市政府列为当地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

今年以来,《西海地下医院》先后在海军航空大学等地演出,受到各界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但对于导演冯宝华来说,《西海地下医院》演到现在,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山东吕剧界,提起冯宝华的名字几乎无人不晓。她的出名,很大程度上因为她的拼命三郎精神。1940年出生的她,已近80岁高龄。早年,冯宝华在烟台市吕剧院奉献了青春。退休后她并没有选择安逸的生活,而是继续奔走,为烟台吕剧的发展贡献力量。

“我出生在抗日战争年代。至今还清楚记得日军在胶东横行乡里、烧杀抢掠的恶行。有一次,赶上日军轰炸,我急忙蹲到桌子底下。外出的母亲回来后四处找不到我,当在桌子底下看到我时,我俩抱在一起放声痛哭。”冯宝华回忆,多年过去,很多事早已忘记,但八路军来到她的家乡后,家乡老百姓的日子变太平了的景象,她一直记得。

《西海地下医院》排演期间,冯宝华经常和编剧、演员“侃戏”到凌晨。她说,虽然基层院团的条件有限,但剧组因陋就简,克服了很多困难。这其中包括剧目的角色全部由烟台市吕剧院的演员担任;剧组的现有服装不符合要求,冯宝华与演员们一同想办法,翻箱倒柜,终于“凑”出了完整的行头。

是什么让冯宝华和其他主创、演员坚持把《西海地下医院》演到现在?冯宝华说,是初心和使命。在她看来,胶东地区的近代史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革命史。“我们现在过上了好日子,更不能忘了革命战争年代做出巨大牺牲的人们。”

好的文艺作品,需要不断接受观众的检阅来提升水平。烟台市吕剧院副院长李善武透露,目前,《西海地下医院》已推出了剧场版、流动舞台车版两个版本,目的是适应作品进城下乡演出的需要。未来,该剧将继续聆听各界意见,通过边演出边修改的方式,提升作品质量,传承红色基因。

(本报驻山东记者  苏  锐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