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听好看,老百姓自然爱听爱看

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8年4月,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首演了一部新戏——新编传统花鼓戏《蔡坤山耕田》。

首演后,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主任罗维的办公室陆续收到不少观众来信,他们在信中热烈地表达了对该剧的喜爱之情;今年6月,《蔡坤山耕田》入围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滚动资助项目名单,在173个资助项目中脱颖而出,位列榜首,今年7月21日在北京召开的“一改”专家研讨会上,15位专家对该剧风趣的剧种特点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赞誉有加,提醒剧组在打磨提高的过程中要“慎改”。

《蔡坤山耕田》是一部花鼓喜剧,由花鼓传统小戏《蔡坤山犁田》改编而来。全剧共6场,讲述了明朝正德年间,蔡坤山巧遇微服私访的正德皇帝,以一饭之恩获报。通过遇饭、过堂、散财、耕田、施粥、恩赐等事件,塑造出蔡坤山、白李花、正德皇帝、师爷、县官等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形象。全剧立意警示“做官休问荣枯事,多察民间疾苦情”。

“小戏《蔡坤山犁田》情节比较简单,主要围绕农民蔡坤山和他的堂客(即老婆,湖南方言)白李花及正德皇帝3人展开,讲的是平反冤假错案的故事。”《蔡坤山耕田》编剧吴傲君介绍,八九年前,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找到他,让他写一个能够保留下来的花鼓戏传统剧目。“我很快就想到了这个小戏,这个戏有意思、群众基础好,在湘中、湘西、湘东都有。”吴傲君说,提笔要改这个戏时,小时候的观剧感受还在。

改编时,吴傲君对原来的小戏进行了丰富,由1场增加至6场。“现在第一场《遇饭》中3个人的戏基本是原来的框架。剧中的白李花原是个大家闺秀,属青衣,我把她改成花旦,因为湖南花鼓戏以小丑、小旦居多。”吴傲君说,并很快将剧本写了出来。

从最开始创作到正式开排,剧本经过了七八次修改。到了2018年,春天一过,导演就来了。

为了将《蔡坤山耕田》打造成湖南传统花鼓戏的代表性剧目,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下了大力气。该剧邀请有着丰富戏曲导演经验的韩剑英执导,由湖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一级演奏员陈耀作曲,并调请衡阳花鼓戏传承人朱贵兵在剧中扮演蔡坤山,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叶红和国家一级演员、文华奖获得者宋谷分别饰演白李花和正德皇帝。

剧中的男人有血性、有骨气,女人泼辣多情,充分体现出湖南农民重情义、有担当的性格特点。新编花鼓戏《蔡坤山耕田》意在让火辣与风趣、尖酸与调侃并存的湖南花鼓戏回归,让幽默诙谐的农民语言、泼辣热烈的喜剧情境在舞台上重现,演绎一部耐人寻味的喜剧。中国剧协副主席季国平评价:“这个戏用喜剧的样式来表现,显得真实动人。”中国戏曲学院戏曲研究所所长傅谨认为:“这个戏人物和故事的走向是典型的民间叙事,渗透着民间趣味,是多年来民间艺术积淀的结果。”

画家黄永玉说过这样一句话:“躺在地上过日子,贴着土地过日子,有个好处就是,摔也摔不到哪儿去。”吴傲君常以为艺术创作也是如此:“这告诉我们艺术要接地气,喜剧创作如果没有生活、不掌握老百姓的语言,就不会有好的剧场效果。有的老百姓尽管文化水平不高,但是他们说出来的话很生动,你熟悉他们的语言,就能写出好的东西。”

好听好看,也要让百姓爱听爱看。罗维介绍,去年首演以来,《蔡坤山耕田》已在湖南各地演出了40多场,接下来,该剧还将赴江苏昆山参加2019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力争在不断打磨演出中,将该剧真正打造成唱得响、留得住、传得开的舞台艺术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