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探索汉字文脉

来源:中国文化报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在其基础上形成的书法、篆刻艺术作为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延续了千年。

近日,来自海峡两岸的70余位书法家、篆刻家汇聚到美丽的内蒙古,在“相约草原——第九届两岸汉字艺术节”上,通过主题展览等形式集中呈现了中华文明一体多元的文化面貌。

搭建两岸文化交流平台

“相约草原——第九届两岸汉字艺术节”由中华文化联谊会、中国艺术研究院、台湾中华文化永续发展基金会、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共同主办,内蒙古美术馆承办。

“中华文明一体而多元。一体是水乳交融、兼收并蓄的大格局,多元是和而不同、自由生长的大气象。”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韩子勇介绍,本届艺术节聚焦草原文明、生态文明,内容包括两岸名家书法展、两岸名家篆刻展、两岸青少年书法篆刻展、内蒙古岩画与居延汉简艺术展等展览,以及以“草原文明、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对话。

记者了解到,两岸汉字艺术节创办于2010年,多年来,在两岸相关机构、学者、艺术家的共同推动下,已成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汉字让中华文化历久弥新,它不仅是书写的工具,更是艺术与美的象征。”台湾中华文化永续发展基金会董事长刘兆玄介绍,前几届举办的两岸汉字艺术节,活动主题涉及汉字的渊源与流变、汉字的传承创新和多元面貌、汉字在当代艺术的发展等领域,旨在搭建海峡两岸之间高规格、高品位的汉字艺术交流平台,延续汉字的书写文脉,推动汉字文化艺术的传承,促进两岸文化艺术的交流与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艺如乐图说:“艺术节的举办,不仅为内蒙古书法、篆刻艺术界提供了学习交流的机会,也为传播内蒙古的草原文明和民族文化,增进内蒙古和台湾两地相互了解,促进两地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

展现汉字艺术魅力

作为本届艺术节的主要内容,聚焦“草原文明 生态文明”的两岸名家书法展、两岸名家篆刻展如期在呼和浩特市内蒙古美术馆展出,展览分别展出大陆和台湾各100位艺术家着眼于汉字的造型和书写艺术作品,同时还征集了大量有关草原生态和历史文明的文献,既有经典辞章和现代诗文,也有艺术家自撰诗联,立体呈现了草原边疆的悠久历史和当代艺术家的丰富想象。

据了解,本届艺术节展览作品的征集得到了两岸艺术家、学者和青少年的积极响应。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骆芃芃表示,这一系列展览体现了两岸民众对于文化艺术交流的热情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也体现了两岸民众对于汉字文脉的共同探索和传承。

值得一提的是,在去年增设青少年书法展的基础上,本届艺术节还增加了青少年篆刻展,共展出两岸青少年以《山海经》为主题进行创作的60件书法作品和40件篆刻作品。“现在台湾的书画培训班正在蓬勃发展,学习书法的人也比以前多了。”来自台湾的一位艺术家在观展过程中表示,艺术节为两岸艺术家及青少年提供了创作灵感,也让更多人喜欢上了书法篆刻艺术。

推广书法、篆刻艺术教育

在“草原文明、生态文明”主题对话现场,与会的艺术家、学者结合参加本次艺术节的创作过程,从诗文书写、汉字传承、书法教育等不同角度积极分享心得体会。刘兆玄表示,台湾在书法、篆刻艺术教育上还需加快脚步。大陆有的城市在中小学就开设了篆刻课程,而台湾到大学美术系才有篆刻课程。“令人感动的是,当台湾民间社团得知这一情况,马上自发针对高中职教师及美术科系学生举办篆刻研习营,并为他们提供系统的免费教学服务。”刘兆玄表示,台湾民间社团希望通过这一行动让篆刻艺术进入校园,吸引青少年走进篆刻艺术的世界,相信这种民间力量会继续推动汉字艺术的传承发展。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以“一笔一世界,一字一精神”为题分享了他对书法文化传承的理解。“继承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汉字书法文化,要从青少年抓起。”他认为,开展中小学书法教育,不仅要让学生从基础、规范的汉字书写开始,更应当充分尊重青少年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本报记者  李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