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乡村艺术团风景迷人

来源:中国文化报

舟山市定海区环南街道老年艺术团表演的舞蹈《陪你长大》

日前,由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浙江省文化馆、湖州市吴兴区人民政府承办的浙江省第六届乡镇(街道)社会艺术团队文艺会演分舞蹈、音乐、戏曲三大专场,在湖州大剧院一决高下。《钟灵毓秀》《丝丝针线情》《红色记忆》《争娘》等节目精彩纷呈、各有特色,让观众掌声不绝。

浙江省文化馆社会文化指导中心主任周卫平介绍,本届文艺会演经前期选拔,共有31支队伍600多人登上决赛舞台。会演连续举办多年,作品的原创性和接地气是深受观众追捧的原因。

舞台上古乐飞扬,“金羽祥鸟”翩然降临。义乌市江东街道艺术团表演的《金羽祥鸟》用跃动的舞姿描绘出百鸟争鸣、生机勃勃的繁盛景象,表达了义乌人民追逐梦想、顽强进取的精神。该节目指导老师吴春霞说,该舞蹈的灵感来自“金鹁鸪,银鹁鸪,飞来飞去飞义乌”这首古老的歌谣。

宁波慈溪市古塘街道追梦艺术团的表演唱《文化礼堂之歌》,以欢快舒畅的节奏、热烈奔放的旋律、载歌载舞的形式,向人们展示出文化礼堂的时代魅力。作曲吴祖良表示,这首歌曲创作于2017年底,并作为2018年慈溪市和宁波市村晚的主题歌参加演出,如今在农村已广为传唱。

乡镇(街道)艺术团队建设是助推浙江省委省政府乡村振兴战略、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重要途径,也是开展全民艺术普及、营造全社会文化艺术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文艺团队建设的实施意见》,积极推进乡村文艺“三团三社”(合唱团、民乐团、艺术团和文学社、摄影社、书画社)建设,争取2020年实现艺术团队乡村全覆盖。

今年3月8日,嘉兴平湖市独山港镇“三团三社”成立,即潮音合唱团、港湾民乐团、海韵舞蹈团,潮汐书画社、独山摄影社、浅海文学社。这些民间文艺团体皆以独山港镇海洋文化为切入点命名。此次参赛的独山港镇海韵舞蹈团的舞蹈《海舀情》,反映了独山港儿女在风浪里披荆斩棘、奋斗不止的渔业生活,表达了独山港儿女收获大海馈赠后的幸福与满足。该舞蹈指导老师宋喜妹透露,为了能在省级舞台上一展风采,这段时间演员们齐心协力扎根在排练厅,以求展现出最美舞姿。

“去年7月,我县首批63个乡村艺术团正式授牌。到2020年,县里80%以上的行政村都要有乡村艺术团。”温州市文成县文化馆舞蹈干部刘婕说,旨在通过乡村艺术团组建的形式,使公共文化服务实现由向基层“送”文化转变为在基层“种”文化,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刘婕带领去年成立的大峃镇心韵舞蹈艺术团的姑娘们参赛的舞蹈《溪头晨光》,是一曲清晨在文成县城泗溪河边洗衣、玩耍的欢歌。

据了解,2017年以来,浙江省文化馆致力于书法、美术、合唱指挥等社会艺术团队的人才和专家库建设,平均每年培育优秀社会艺术团队骨干成员200余名,培育省级优秀艺术团队20余支,全省各级文化干部累计培训各类基层艺术团队6800余支,既保障了群众的基本公共文化权益,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也为“文化浙江”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人民群众对优秀新颖的文艺作品需求和欣赏水平在快速提升,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证社会艺术团队经久不衰的活力。杭州市西湖区古荡街道艺术团的原创舞蹈《荡上菱情》取材于古荡的人文历史。该舞蹈编导曹晶晶告诉记者,《荡上菱情》呈现了勤劳的采菱人怀着丰收的喜悦划着小舟在荡上采菱的画面,艺术地再现了古荡原住民的劳作场景,唤醒了现代人几近遗失的乡愁。“我们查阅历史资料、收集诗词歌赋、采访老原住民,在西湖区文化馆的大力支持下,对舞蹈动作、音乐、服装道具进行专门了设计,最终将这段遗失的农耕记忆重新搬上舞台。”曹晶晶说。

东阳市佐村镇珊门村文艺队带来了舞蹈《穗丰谷香》。村里的妇女和壮汉用挑担、箩筐等道具勾勒出一个个日常劳作场景。珊门村是一个有700多名村民的小山村,2014年,珊门村文艺队成立。“有了文艺队,村民们也无心打牌了,这几年村里年年办村晚,还常去别的村开展文化走亲,日子过得很惬意。”队员金加贞说。

此次会演的舞台总监何大钧告诉记者,舞蹈专场所有节目都是原创,戏剧与音乐专场也有一半作品是新创作的。可以说,浙江省乡镇(街道)艺术团队文艺会演为全省基层群众艺术团队搭建了交流平台,对提高群众艺术团队的创作和表演水平起到了推动作用。

(本报驻浙江记者  骆  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