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正在进行学习
近年来,河南省郑州市的艺术创作和生产一直走在河南各地市前列,但戏曲院团中普遍存在的人才断档问题也不容小觑,各级政府尤其是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关心支持郑州艺术工作,通过栽培年轻演员完善戏曲人才梯队结构。日前,“智汇郑州”青年戏曲人才培训基地在郑州市豫剧院启动,基地将利用郑州市豫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张艳萍个人的奖励资金,以聘外邀内的形式,5年内重点培训两批青年学员,为青年戏曲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机会太难得了
7月25日,郑州市豫剧院排练厅内,“智汇郑州”青年戏曲人才培训基地首批以旦角演员为主的学员正在进行紧张学习。7月22日至8月4日,学员将在王绍军、王希玲、左奇伟、刘景亮等几位专家教授及徐连奇、张艳萍等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戏曲声乐、戏曲剧目、戏曲表演、戏曲赏析、中国戏曲史5门课程。
基地利用张艳萍获得的“智汇郑州”地方级领军人才奖励资金,从戏曲人才队伍建设和青年戏曲骨干培养入手,进一步提高中青年演员戏曲理论水平和表演技巧,增强专业戏曲团体凝聚力。两批青年学员每批10人到15人,学员由市内各院团推荐具有扎实艺术功底和一定舞台演出经验的中青年演员参加,每期学员培训周期为两年。活动期间将邀请高校教师和省内知名专家对学员进行集中培训,并不定期组织单一行当小课。学员毕业期满汇报考核合格,颁发结业证书,优秀毕业生还将获得向高级教育机构推荐学习的资格。
“感谢张老师给我们机会,让我们接受从理论到专业全方位的专业培训,太难得了。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脚踏实地好好学,不负众望。”一位学员告诉记者。
早日把年轻人培养起来
张艳萍的这些奖励资金从何而来?明明是发给自己的奖励为什么不用来“包装”自己,却要“打造”别人?
据了解,2017年郑州市面向全球发出“招贤令”,正式公布“智汇郑州”人才工程“1+N”政策体系,这是郑州至今具有最高含金量的人才新政。同时,按照有关规定,对经认定的顶尖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地方级领军人才、地方突出贡献人才四类高层次人才,将分别给予500万元、200万元、50万元、20万元奖励。
现年49岁的张艳萍为郑州市豫剧院国家一级演员,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郑州市政协委员。从艺37年来,她先后在《琵琶记》《情断状元楼》《疯哑怨》《秦香莲》等多部剧目中担任主演,塑造了众多性格迥异的艺术形象,深受观众喜爱。2018年,张艳萍被郑州市政府评为首届“智汇郑州”高层次人才暨地方级领军人才,并授予她奖励资金,张艳萍也是郑州市文化艺术届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人。
按照规定,张艳萍可以自由支配奖金,既可以用来加工提高自己担任主角的豫剧《王熙凤》,也可以用来办个人专场演出。但她没有,她要为郑州的青年戏曲演员建立一个培训他们戏曲理论学习和戏曲表演修养的平台。
张艳萍解释说:“我不能老站在舞台中间,要给年轻人机会。终归有一天我要离开舞台,不如早日把年轻人培养起来。”
发扬传帮带的好传统
作为文艺战线的老兵,郑州市戏剧家协会主席王明山见证了郑州艺术创作与生产的兴衰起伏。“郑州造就了王希玲、虎美玲、海连池等一批优秀的表演艺术家,正是这些老师的传帮带,使郑州的艺术创作与生产生机勃勃。张艳萍建立公益基地正是对这一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非常有意义。”他说。
“青年演员很难接触到国内顶级专家的戏曲理论和表演技巧的指导,而且繁重的演出任务很难让他们有走出去学习的机会。”张艳萍说,她一直在尽力帮助身边的青年演员,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舞台实践,然而毕竟自身能力有限,无法惠及更多人。为此,2018年,张艳萍提交了一份《关于为高层次人才成立艺术传承中心》的政协提案,得到了郑州市政协的积极回应,并引起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的高度重视,培训基地在很短时间内得以成立。
郑州市豫剧院院长高新军很认可张艳萍办培训班的想法,院里也给予培训班大力支持。高新军说:“能为郑州市培养优秀人才是郑州戏曲界的好事,我们责无旁贷。”
“把培训基地坚持办下去一定会有很多想象不到的困难,但我不怕,做自己喜欢的事,问心无愧就好。”张艳萍对未来信心十足。
(本报驻河南记者 张莹莹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