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川剧《文昌第一福》:在创新中回归

来源:中国文化报

《文昌第一福》剧照   周 梁 摄

日前,作为第二届四川艺术节优秀剧目展演参评剧目,由四川省绵阳市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创排的大型现代川剧《文昌第一福》在四川成都新声剧场演出。谢幕时,观众一拥而上,用笑脸和鲜花将演员团团围住,尽情表达对该剧的喜爱和认可。

对绵阳人来说,川剧是再熟悉不过的剧种,2006年,川剧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起源于南宋时期的文昌年画,则是绵阳市级非遗项目。如今,绵阳市艺术剧院对两项古老的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融入《文昌第一福》中。

耳边,纯正的川腔川韵搭配音乐剧元素,那声音似曾相识又陌生新奇。眼前,川剧变脸、挂画、跳板凳等传统技艺巧妙再现。特别是文昌年画,在剧中有时是舞美道具、有时是舞台表演,甚至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因素。写意、写实相结合的舞美设计,赋予整部作品诗意又时尚的气息。

故事围绕文昌年画兴衰发展和年画艺人曲折的命运展开:梓潼县七曲山下,乡村振兴翻开了新农村建设的新篇章,村支书玉兰带领全村挖掘文昌年画文化内涵,尝试文创产品研发,以文旅结合的特色产业铺就富民之路。在文昌年画讲习所的房屋上梁当天,宝岛青年天天跨越海峡到此寻找文昌年画“天下第一福”。失传多年的文昌年画绝活原来价值不菲,消息一出,让宁静的小山村泛起波澜,众人纷纷献宝,真假难辨……由此,一段尘封的往事被重新提起,几代人因为文昌年画交织在一起。

反映人们对非遗等传统文化态度的转变,是该剧的可贵之处。因为文昌年画,山爷爷、师兄、师妹、天天、小芳和村民之间发生了激烈矛盾。不同时代人们对待文昌年画的不同态度,以及生动的人性刻画让作品充满戏剧性。“文革”时,因怕被批斗,年轻的山爷爷选择与心爱的文昌年画划清界限。几十年间,山爷爷对此事只字不提。进入新时代,响应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山爷爷与从中国台湾回大陆的师妹相认,最终重拾画笔,共同创作文昌年画,并决定在非遗传习所任教,将技艺传给天天、小芳等热爱传统文化的年轻人。剧中,村民对非遗的认知也逐渐提高,从一开始的既不了解也不关注,直到天天出高价收年画,逐渐看出年画的市场价值,在村支书玉兰的引导下,最终深入认识到文昌年画中蕴含的“真、忠、孝、仁、善、美”的文化内涵。

戏里,主人公和村民拾起文化自信的吉光片羽;戏外,绵阳的川剧工作者的文化自信也在回归。

“川剧是我一生的牵挂。”该剧编剧兼执行导演、绵阳市剧协主席唐虎说。绵阳市川剧团一度是四川省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专业剧团,曾培养出两位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但由于各种原因,剧团艺术人才逐渐流失,多年来只能演出一些小型剧目,已经很久没有创作过大型川剧。“所谓剧团,就是要‘以剧去团人’。一个剧目的成功,能让一个剧团燃起希望。”唐虎说。

《文昌第一福》吹响了振兴绵阳川剧的集结号,聚集起了颇具实力的主创团队:国家一级导演刘毅担任导演,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蒋淑梅担当主演,并担任副导演。更令人欣喜的是,剧中37名演员主要由绵阳本地演员扮演,是一部真正意义上属于绵阳的作品,对绵阳川剧艺术的发展和年轻演员的培养意义重大。

“这是一台基础非常好的戏,从剧本到排导都是川剧人按照川剧的思维和手法进行创作的,令我很感动,是我想看到的川剧的一种回归。”中国剧协副主席、重庆市川剧院院长沈铁梅说,相信这部剧会打动更多观众。

(本报记者  张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