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别的,只因热爱”

来源:中国文化报

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红旗剧院里人头攒动,一场关于汉调二黄和平利弦子腔的现场演唱录制正在这里进行。前来参与录制的表演艺术家年岁最大的85岁,最小的也有45岁。大家伴着板胡、堂鼓、云锣,一遍遍地演唱经典唱段。“红旗剧院很长时间没有这样热闹了。”70岁的平利弦子腔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和林对记者说。

为期3天的现场录制是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汉调二黄、平利弦子腔的抢救性保护,意在通过高度数字化复制,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经典唱段。这一录制计划由中国交响乐团歌唱家陈俊华提出并付诸实践。近三年来,陈俊华为这一计划四处奔走,找资金、找团队。

陈俊华的家乡就是平利县。这里位于汉江流域,孕育了汉调二黄和平利弦子腔。陈俊华的母亲是县汉剧团的戏曲演员,汉调二黄也因此伴随着陈俊华的成长。陈俊华回忆说,自己十岁就跟着剧团送戏下乡,戏曲成为自己在追求艺术道路上的第一步。即便后来追求歌唱梦想,她也从未远离过戏曲。2011年12月20日,陈俊华在奥地利国家音乐厅举办《华之韵》个人音乐会。这是中国歌唱家第一次在这里举办个人音乐会。当晚,由她演唱的“家乡特产”——汉调二黄《汉水游女》,以极具陕南风味儿的曲调和婉转细腻的唱腔令现场观众陶醉,也让世界知道了中国的陕西安康,让外国观众知道了汉调。

“面对从事汉调二黄、平利弦子腔传承发展的老艺术家时,我总感觉自己的努力还不够。”陈俊华每次回到家乡,看到这些看着她长大的老艺术家仍在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戏曲,在感到敬佩的同时也心怀忧虑。“由于过去时代的局限,这些老人没有太多的专业戏曲知识,唱词、表演全在心里,无法科学记录。随着他们的年岁逐渐增大,年轻传承人稀少的情况下,汉调二黄和平利弦子腔也许会慢慢退出历史舞台。”陈俊华希望能以录制唱片的方式,保留下这些戏曲表演者的艺术精华。

在平利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陈俊华邀请到多位老艺术家,包括自己原来所在县剧团的师兄、师妹,齐聚红旗剧院进行录音。尽管没有化装、无需走位,各位戏曲表演者依然以专业的精神在道白、唱腔上反复琢磨,以最佳的状态进行录制。85岁的邹益礼在台上一气呵成完成了数个经典唱段的录制,并始终站立着完成;80岁的吴荣华从录制前一天晚上就在揣摩唱腔,由于年纪大了记不住唱词就在大家的提示下,一遍又一遍反复演唱……这些戏曲表演艺术家的敬业以及对戏曲的热爱令人动容。“剧团存在的价值在于众多喜爱汉调二黄和平利弦子腔的观众,我们对于戏曲的热情来自于热爱。”曾任县剧团团长的邹成仁说。

陈俊华说:“以微薄之力为家乡的非遗保护做点事情,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点事情,不仅仅是我的初心,也是老一辈艺术家以及我们这代人最大的心愿。不为别的,只因热爱。”

(本报记者  于  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