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回龙观、天通苑地区文化建设扫描
演员们演出在回天地区采风后创作的相声
日前,早早吃罢晚饭,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镇龙泽苑社区的200多名居民陆续出发,赶往20多公里外的京演民族文化宫大剧院,看一场以他们为“主角”的演出。
这场由北京市文联、北京曲艺家协会等单位举办的“回天主题曲艺新作品专场演出”(“回天”即回龙观、天通苑地区简称)中的节目,全是演员在回龙观、天通苑地区采风后创作而成的,大家都好奇:作为总共有着近90万居住人口的两大社区,长期以来被调侃为“睡城”“堵城”的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在曲艺家眼中是什么样?
现场,李增瑞、王玥波、李菁、付强等曲艺演员带来了单弦、群口相声、对口数来宝等9部作品,说“回天”人、话“回天”事、讲“回天”变化,让观众一会儿笑得前仰后合,一会儿又笑中带泪忆起过去的种种不易。
这是一次有故事的演出。今年3月以来,北京曲艺家协会主席李伟建带领演员多次到回龙观、天通苑地区采风,收获颇多。“通过采风我发现,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还不够。”李伟建说。他原以为凭着这张经常在电视上露脸的脸进出居民家应该没问题,但头一次敲人家的门,就被认为是骗子而被拒之门外。后来灵机一动,李伟建干脆找了一个周边居民都熟悉的房产中介跟着,才算进了居民的门。“我们去了五六次,进人家里,跟人聊天,有时候还在人家里吃饭,熟悉了之后他们才愿意坐下来和我们说真心话。”李伟建感慨。
为了使节目更接地气,7月,北京曲艺家协会邀请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居民代表与演员面对面朗读作品。龙泽苑社区党支部书记兼居委会主任伊然在听剧本时情不自禁流了泪。“这说的就是我们的日常工作。”伊然说,她所在的社区有位76岁的大爷喜欢在家里打乒乓球,但因为扰民屡次与邻居发生不愉快。伊然去调解,老人不仅拒绝沟通,还天天跑来她办公室讲歪理,甚至在社区测评中给了她一个“不称职”的评价。后来,社区利用地下空间开设了乒乓球室,还请人陪老人练球,这才渐渐让老人转变了对社区工作的看法。这些经历也让演员们感到,大城小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背后却是无数次牵肠挂肚的付出。经过此次诵读会,9部作品根据居民意见和建议回炉精雕细琢了好几遍,才有了剧院里观众的认可。
笑声、掌声的背后是回龙观、天通苑地区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真切向往。2018年8月,北京市政府发布《优化提升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投入近200亿元,提升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宜居指数,解决当地交通拥堵、子女上学、文体设施不完善、养老等难题。
在十多年的文化建设中,回龙观、天通苑地区一直面临场地紧张、硬件短缺、内容供给不足、特色不明显等问题。近一年来,北京市各级文化单位响应号召,从图书馆到群艺馆再到专业艺术院团,纷纷将优质服务送进社区。2018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国评剧院、中国木偶艺术剧院等7家市属文艺院团,为回龙观、天通苑地区的百姓带来了16场演出。今年上半年,北京演艺集团旗下九大院团送到回龙观、天通苑地区的演出就达到35场,涵盖评剧、话剧、曲艺、民乐等艺术门类。
另一方面,回龙观、天通苑地区自身的文化造血功能也在不断提升。春节前夕,随着天通苑嘉诚花园一处文化活动室的落成,居民告别了办活动要租场地的历史。原先堆满杂物的破旧车棚变身图书室、舞蹈室和乒乓球室,令居民们欢欣鼓舞。而回龙观镇融泽嘉园的社区图书馆,阅读环境也不断提升。作为北京市昌平区图书馆回龙观第一分馆,该图书馆辐射周边7个社区、居民9万人。图书馆还开通了“一卡通”业务,居民办卡数量逐月上升。
建设24小时城市书房、分3年在50个社区设立24小时自助借阅书柜、规划建设5万平方米的回龙观体育文化公园、改造建设3万余平方米的天通苑综合文化中心……是回龙观、天通苑地区3年计划里自有文化建设的重要成果。据昌平区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同志介绍,天通苑综合文化中心将于今年9月1日进场装修,实体书店、图书馆、剧场、非遗博物馆、排练室、传统文化手工坊等一应俱全。昌平区政府也和北京演艺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协议,除了常态化的演出,还将引入北京儿童艺术剧院进行驻场演出。同时,今年计划完成17个社区文化室的装修改造,目前有1家已经完工,10家正在施工,预计今年底全部投入使用。
(本报记者 李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