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敦煌女儿》剧照沈 刚 摄
“保护好我们的国粹。讲好敦煌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努力为构建‘一带一路’服务。”日前,上海沪剧院排练厅传来一阵整齐响亮的诵读声,这是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带领沪剧《敦煌女儿》全体演职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不久前在甘肃考察时的重要指示精神进行的集体宣誓。
应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邀请,沪剧《敦煌女儿》赴兰州、敦煌演出,并应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之邀赴西安演出。“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对我们的西北之行是巨大的鼓舞。我们今天就用总书记的指示精神作为行前的勉励。”茅善玉说。
上海沪剧院与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多年前就约定,《敦煌女儿》要争取到敦煌故事的发生地去演一演。在茅善玉看来,此次既是沪剧唱响祖国大西北、传播上海声音的一次美丽旅程,更是跟随总书记的足迹,落实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一次具体实践。
多年的愿望就要实现,上海声音与敦煌女儿终于要在故事的起点相遇。此次《敦煌女儿》西北行,不仅要完成9月3日、8日和12日的几场重要演出,剧组人员还计划赴嘉峪关“深扎”采风,参观敦煌数字展示中心、莫高窟,并邀请樊锦诗与剧组座谈交流。
据茅善玉介绍,沪剧《敦煌女儿》的创排始于8年前《解放日报》上一篇关于樊锦诗的报道。被其事迹深深打动的茅善玉便萌生了用“上海声音”来讲述“敦煌女儿”故事的想法。刚联系到樊锦诗时,她最初的态度是拒绝,当听到茅善玉诚恳地说,《敦煌女儿》旨在透过她的故事折射几代敦煌文物工作者的平凡和伟大,樊锦诗才允诺用沪剧来展现她的故事。
敦煌是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数十年来,敦煌研究院一代又一代的研究者不畏艰苦、胸怀祖国,精心守护着莫高窟,形成了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敦煌女儿》讲述了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长樊锦诗半个世纪坚守大漠,从上海姑娘成长为敦煌学学者的不凡历程,讴歌了一代又一代敦煌人不忘初心、坚守理想的崇高情怀。不久前,樊锦诗光荣地成为国家荣誉称号建议人选。
创排8年来,《敦煌女儿》剧组几次遇到创作瓶颈,但都没有停止过认真打磨。默默坚守的“莫高精神”如今也是上海沪剧院全体演职人员的不懈追求。《敦煌女儿》主创团队历时8年,六赴敦煌,潜心创作,反复打磨,最终在舞台上艺术地呈现了以樊锦诗为代表的敦煌文物工作者的崇高精神。作为一部贴近人民、贴近生活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敦煌女儿》既关注了敦煌的千年历史和文化,更书写了一代代敦煌守护者的生命历程和精神风貌。剧中对沪剧艺术的创新,改变了这一剧种擅长表现小儿小女小情调的格局,呈现出大漠、石窟的大格局、大情怀,视野更为开阔,手段更为丰富,更具艺术感染力。上演一年多来,《敦煌女儿》演出近60场,观众达4万多人次。正如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吴孝明所说:“文艺精品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沪剧人八年磨一剑地为《敦煌女儿》努力,充分展现出文艺人应有的工匠精神。”
一路上收获的良好口碑,激励着《敦煌女儿》从大舞台走向社区、走进校园,又走出上海,走到江浙和北京,如今又走到西北。这是“莫高精神”带给沪剧人的文化自信。“在打造精品的路上,不可能有满分。”茅善玉表示,《敦煌女儿》剧组上下做好了勇攀“高峰”的准备,要把《敦煌女儿》打造成一部留得下、传得开的舞台精品。临行动员会现场,茅善玉还发布了一个重磅消息:以《敦煌女儿》为基础打造的沪剧电影预计明年正式开拍。
在采访中,茅善玉回忆起2012年初访敦煌的情形,当地文化部门相关人员听说要用沪剧形式表现樊锦诗的故事,都很兴奋。“这次我们去西北演出,争取把那些一辈子奉献给祖国建设的科学家、知识分子请到剧场来。”茅善玉告诉记者,《敦煌女儿》的尾声是,一代代敦煌人出现在樊锦诗的回忆中:三危山下,面对莫高窟的茫茫戈壁,竖立起一排墓碑。这是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常书鸿、段文杰与许多敦煌研究者选择的归宿:“活着守护敦煌,死后守望敦煌。”
(本报记者 洪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