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来源:中国文化报

——记第八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

120多个国家的近9000件投稿,113个国家的595位艺术家入选,展出的640件作品中,外国作品446件、中国作品194件……第八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又一次刷新纪录。

8月30日至9月20日,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办,以“多彩世界与共同命运”为主题的第八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10多年来,北京双年展为世界美术和谐发展、对话交流、相互启迪提供了中国舞台,也成为向各界展示中华美学精神和中国美术风采的亮丽风景。本届北京双年展从历史、现实、未来多个维度,呈现中国艺术的绚丽缤纷,展示世界艺术的群芳竞艳,推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开放包容、交流互鉴,不断夯实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李屹说。

当代国际绘画、雕塑的中国支点

开幕前夕,在北京双年展展前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展览总策划徐里介绍,本届展览涵盖绘画、雕塑、装置、影像等多种艺术类型,除主题展外,各国还积极申办特展,一度达到10多个,甚至有的国家在此届主题还未确定时就正式提出了申办特展的意向。经策委会等综合考量,本届展览最终设立了“白俄罗斯当代艺术”“韩国当代艺术”“新西兰当代艺术”“上合组织国家当代艺术”“从西班牙到南美洲当代艺术”“美国当代艺术”6个特展。“北京双年展为世界各国搭建了一个文明互鉴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世界各国人民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了解当今中国与世界不一样的繁荣发展。”徐里说,北京双年展的中国模式,体现在展品形式上是坚持以绘画、雕塑为主,同时也适当采纳装置、影像等新媒体艺术形式。这是因为绘画和雕塑在中国拥有丰厚的传统资源、大量的创作队伍、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公认的评价标准,同时坚持架上绘画也顺应了当代国际艺术绘画回归的潜在趋势。当代绘画和雕塑艺术并未因新媒体艺术的出现而过时或消亡,它们在应对新媒体的挑战中不断完善、更新和丰富自身,反而日益焕发出新的活力。坚持以绘画、雕塑为主的展品形式已成为北京双年展的一个鲜明特点。

中国美协分党组副书记陶勤表示,全球从事绘画和雕塑的艺术家非常多,虽然国外的美术馆、艺术院校多推崇新艺术,但是真正喜欢传统艺术的大有人在,也有部分艺术家游离于传统与当代之间。因此,当他们发现了北京双年展之后非常兴奋,觉得找到了自己的艺术圣地,这也是自2003年创办至今,北京双年展的参展国家已发展到今年的113个的原因之一。

“在欧美的当代艺术展上,绝大多数作品都是影像、装置,在中国能看到如此众多来自不同国度的绘画和雕塑作品,令人耳目一新。”一位参加首届北京双年展的瑞典艺术家说。

艺术交流与文明互鉴

“没有哪个时代,也没有哪个国家会像这个时代的中国美术这样,具有如此浓厚的文化的根性意识,和如此强烈的借鉴外来美术的创造意识,并且把这两种意识有机结合在一起。统一这两者关系的是对生活的体验和认知,尤其是对人民素朴情怀与人性深刻内涵的一种表达。”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杂志主编尚辉表示,中国美术的当代理念始终把艺术的人文精神和社会的积极价值相统一,注重对人民生活的表现、对人民形象的塑造,并始终认为艺术创造的根本来源于现实生活。中国美术的主体是架上艺术,兼及新媒体的观念艺术,而在前卫艺术和传统艺术上,中国当代美术观是将两者结合在一起,而不是非此即彼。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说:“在全球化时代,中外艺术作品无论是艺术形式或是艺术观念都发生了深层融合。尤其此次双年展作品,既保持着东西方各国不同文明的传统特色,又吸收了其他国家文明的艺术元素,呈现出多元互补、百花齐放的艺术风格。可以说,这些作品富有全球视野与人类情怀,以独特的视角和个性化的艺术语言共同绘制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蓝图。”

白俄罗斯艺术家萨多芙斯卡娅·索菲亚认为,在艺术界,人们的语言是共通的,真正的艺术总是能够与现实产生共鸣,而且能够展现生活之美。“世界上没有真正的艺术,只有真正的艺术家。此次展览,艺术家们都用自己的方式解读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和共享的未来。”她说。

多彩世界与共同命运

对于主题展单元中国艺术家的创作特色,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认为,中国艺术家已是世界艺术格局中的一员而非看客,他们的创作观念、方法论及媒介,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这一变化表现为,中国艺术家开始尝试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来关注、思考全球性问题,如环境保护、移民、地缘政治、核危机等。虽然他们不能提供解决方案,但他们的关注与思考本身,已然证实了当今世界多元一体的结构正在形成。”张晓凌说。

“每一届的主题就是每次邀约的关键词,这一届双年展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理念,以‘多彩世界与共同命运’为主题,得到了各国艺术家的积极响应。”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表示,艺术家是世界和生活的敏感者,艺术作品是现实与心灵的镜子,本届双年展参展作品体现了各国艺术家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共同命运、关注自然与生命的思考;彰显出世界多样性文明交流互鉴的精神,既保持着不同文明的艺术传统与特色,又吸收了其他国家的文化艺术元素,展现出多元互补、异彩纷呈的艺术面貌。从中也可以看到艺术家丰富的情感和爱心,看到当今国际艺术在语言、媒介和表现方法上的探索与创新。

“艺术促进了文化的多元,这其中,也包含了人们的语言、习俗、价值观等,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们更好地和谐共处。”在希腊艺术家米米库·斯特拉看来,艺术在当代社会对于增进合作与相互理解,增强凝聚力,推动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全面进步有着重要意义。

艺术作品源自心灵,表现了国家、民族、时代的情感。“本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以多元并存的风格阐释了世界不同的美和不同的创造。以具象表现为基础,兼顾抽象表现,包容多种艺术语言,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样式,符合人类审美也符合艺术规律。让我们以美的情感、美的创造为构建命运共同体而努力。”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说。

(本报实习记者 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