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续写广绣华章

来源:中国文化报

绣娘在展览现场展示广绣技艺   本报记者 卢 旭 摄

日前,由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共同主办,国家非遗展览展示研究中心、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中共荔湾区委宣传部等单位共同承办的“广作华章——广绣历史文化与传承展”在恭王府博物馆开幕。

展厅一隅,从事广绣30余年的广东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谭展鹏认真观察观众反应,难掩内心的激动:“这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广绣第一次在北京举办专场展览,意义非凡。各个时期的广绣代表作品不仅向观众诉说了广绣的历史文化积淀,还生动呈现了广绣在当代传承的新面貌。”

重温一绣千年的工艺史

广绣指广府地区的传统刺绣,是岭南地区历史最悠久的绣种。广绣自古以来备受皇家青睐,绣品及绣工常被进贡朝廷。据史料记载,唐玄宗时岭南节度使张九皋就曾因进献给杨贵妃的绣品比其他地区更精致而被加官三品。唐永贞元年,南海(即今广州)向朝廷进贡绣娘卢眉娘,年方十四的她“能于一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字如粟粒而点画分明”。明清时期,皇家对广绣越发喜爱,许多广绣被当作贡品进献宫廷。在民间,广绣被广泛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与其他刺绣相比,外销是广绣发展史上的最大特色。自秦汉以来,广州就成为我国对外交易的重要区域,丝织业和刺绣业随着海上丝路航线扩展逐渐发达。明代广绣就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给西方的礼物”。清乾隆二十二年至道光二十二年(1757—1842),广州成为全国唯一的通商口岸,广绣成为欧洲皇室贵族的高级定制品。

漫步于展厅中,从骨螺染披肩、对襟汉式氅衣、花鸟纹窗帘,到钉金服饰、亲子绣花鞋、百鸟图挂饰……一组组珍贵的展品,展现出通过对外商贸而享誉海外的广绣经典之作,让观众重温昔日广府人家的生活美学,向观众展示了广绣从历史长河中缓缓走来的优雅姿态。

发展一绣千面的传承路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广绣的发展历经起伏,而一代代的广绣人耐心坚守、锐意创新,让广绣重获新生。

1952年,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广州的刺绣艺人开始组织互助合作小组,恢复广绣生产。1956年,广州的刺绣从业人员达3500余名。翌年,广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成立,设立实验工厂、吸收美院毕业生、挖掘整理广绣针法、专注绣稿的设计……一系列举措极大地推进了广绣的普及。1959年,由广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绣制的《紫荆孔雀》被选送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广东厅陈列。

此次参展的50余件广绣作品中,由广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少芳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的绣画《晨曦》吸引了许多观众驻足。画面中,晨曦透过棕榈槟榔树的叶隙投射在曲折的溪涧上,一只蓝孔雀站在山坡的花丛中沐浴朝霞,欲振羽开屏。蓝色和翠绿色的羽毛在不同角度呈现出缤纷的光晕,花丛中姿态各异的白色百合花与之相映衬,给人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气象。这件作品被誉为新中国成立后广绣的珍品,曾在亚太地区博览会、匈牙利秋季博览会、德国莱比锡春季博览会等亮相,并于1982年获全国工艺美术产品“百花奖”国家质量金杯奖。谭展鹏说,作品的亮点在于对孔雀羽翼处光影的处理,它打破了传统的做法,勇于革新,突出了立体效果。

在广绣人眼中,传统与创新从来就不是对立的。由服装设计师屈汀南创办的“广作华章当代服饰秀”成为此次展览中体现广绣与时尚设计融合的生动实例。屈汀南的母亲是一位广绣艺人,他从小耳濡目染,设计中融入了广绣元素。“广绣要与时俱进,就需要用时尚语言把传统故事说好。广绣构图与色彩的饱满,无不反映着中国人内心的喜悦与自豪。我们要做的就是将这种体现精神内核的东西提炼出来、运用好。”他说。

新生广绣的当代保护格局

展览中,一件件与当代生活结合得十分紧密的创新作品背后,是多年来无数广绣传承人、非遗保护工作者和项目保护单位的不懈努力。

作为广绣的保护单位,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的思路很明确,要让广绣的传统针法重新运用到作品创作中,让公众看到传统与当代连接的更多可能,就需要从挖掘传统文化出发。他们开展了基于广绣文物的传统针法抢救性复绣、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代表性作品色谱提炼等专题研究,出版了多部广绣专著。

为了让更多人认识广绣,分众化的广绣课程体系逐步建立。在广州,丰富多彩的广绣体验课和系列培训课,让公众可以与传承人面对面交流和学习;大型公开课满足了学校、社会团体认知传统的需求;《遇见广绣》慕课和微课使线上学习成为可能。对于广绣的发烧友,“广绣学社”可以提供交流、学习和提升的平台;对于青少年群体,“广绣进校园”从幼儿园到高校,形成了欣欣向荣的广绣传习热潮。

广绣融入当代生活,需要行业间更深层次跨界融合。2016年,广州市举办“绣美花城——广州非遗创意赛·广绣风”,实现了从需求到设计、生产、销售的全方位对接,令更多行业向广绣靠近。近年来,广州还提出“广绣+”,以版权登记、建设IP库、广府华章服饰秀等举措,探索“广绣+版权保护”“广绣+IP开发”“广绣+时装”等新业态。一个立体、多元的广绣当代保护格局正在形成。

“今天,广绣迎来了变革时代,广绣人面临着新的挑战,坚守与创新必须同行,推动广绣在当代的创新和发展。”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黄艳说。

(本报记者  王学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