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系列非遗展示活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非遗九龙舞表演
日前,由湖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以及岳阳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的“祖国长盛·非遗常青”湖南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展示活动开幕式在岳阳市巴陵广场举行,70面大鼓齐奏,气势恢宏。国家级非遗项目九龙舞表演《龙出洞庭》、湖南省级非遗项目临湘白羊田天狮舞表演《天狮献瑞》等精彩节目展示出三湘儿女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
九龙舞第八代传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姚大明带领180多人表演平江九龙舞,9条栩栩如生的巨龙在舞龙手的操作下时而交织缠绕、联而不乱,时而各自为阵、翻转腾挪,效果震撼。“平江九龙舞共有68套阵势,今天我们表演的有‘九龙出水’‘洞庭阵’‘五龙奉圣’等9套。”姚大明介绍,这支表演队伍的成员全部来自岳阳市平江县伍市镇白杨村,其中40%的人在长沙、广州等地打工,听说九龙舞要在本次非遗展示活动中表演,为新中国七十华诞献礼,大家纷纷赶回家乡。
遇见非遗 古老技艺展新姿
遇见非遗·精品工艺类非遗项目展示活动集中展出了湖南省14个市州的50多个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吸引了当地群众和各地游客驻足欣赏和选购。
湘潭市级非遗项目云湖桥核雕县级传承人罗根候戴着专业放大镜,正在用橄榄核雕刻一个弥勒佛头像,吸引了很多观众围观。“这项技艺是慢功夫,我用时最长的作品《齐白石肖像》持续了3年。”罗根候说。
湖南省级非遗项目坛下铜锣传统制作技艺的展位前,10多个系列的上百种大小型号的铜锣琳琅满目。该项目省级传承人罗冬元介绍,他所在的湖南省耒阳市坛下冬元锣鼓厂共有40多位工人,包括20多位各级传承人,在昆明、成都、武汉、兰州、合肥等城市设立了10个直销点,年产值600多万元。“目前我们的产品供不应求,还有很多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的客商选购我们的铜锣,工人的平均月工资能达到7000多元。”罗冬元说。
活动还展示了部分“非遗+科技”成果。岳阳市机器人与科技馆现场展出的机器人戏曲很受欢迎。非遗项目巴陵戏机器人,充分模仿人体构造,按照指令一边播放巴陵戏一边展示拟人化的戏曲舞蹈动作,通过科技手段生动形象地传播巴陵戏文化。“这款机器人戏曲暑假期间在我们馆展出,很受孩子们欢迎。”岳阳市科技馆讲解员李莎说。
品赏非遗 鼓乐弦曲颂中华
9月5日晚,在千古名楼岳阳楼下,一场为岳阳楼量身定制的光影秀拉开了“湘韵遗风”优秀表演类非遗项目专题晚会的序幕。晚会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为主题,分为“龙腾狮舞耀洞庭”“三湘四水踏歌行”“鼓乐弦曲颂中华”“祖国强盛非遗兴”4个篇章,集传统舞蹈、音乐、戏剧以及武术、曲艺于一体,凸显“非遗+旅游+互联网+高科技”的理念。参演的12个节目囊括了城步吊龙、新化山歌、侗族芦笙等国家级非遗项目和东安武术等省级非遗项目。
在岳阳君山公园举办的“品非遗·茶类制作技艺体验”活动以原生态的方式,集中展示了君山银针茶制作技艺等湖南省16个茶类制作技艺和茶叶品牌,分别在君山岛上的洞庭庙、茶山、爱情园、柳毅井、御茶园设置了5个茶叶体验区,展示茶类制作工艺,并结合君山公园的特色景点,配以瑶族长鼓舞、平江山歌、云山高腔、洞庭渔歌和琴箫演奏等民俗表演项目,加上原汁原味的赞茶、敬茶,让观众品味舌尖上的非遗。
论道非遗 融合发展辟新路
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如何走出一条非遗与旅游融合共生的新路径?9月6日,论非遗·“非遗+旅游”主题论坛举办。湖南雨花非遗馆、长沙火宫殿、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衡阳市等单位和地区的代表介绍了各自在“非遗+旅游”方面取得的成果和经验,与会专家学者分享了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只有依靠市场的力量,把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生活,才能让非遗真正‘活’起来。”湖南雨花非遗馆馆长邓运姣说,该馆已聚集了359个非遗项目,逐步形成了“非遗+”的立体活态传承模式,搭建非遗人才孵化创新平台,形成非遗产业消费集聚地,提升非遗对外宣传影响力。
岳阳市汨罗市长乐镇党委书记凌红权介绍,长乐镇出台了多项规划和制度,建立了非遗抬阁故事会科学合理的融合发展体系,通过举办湖南抬阁故事文化节、长乐民间文化旅游节等节会活动,提升了长乐旅游吸引力。湖南师范大学副教授陈剑表示,非遗与旅游融合主要有开发型、体验型和文创型3种融合路径,开发型融合让游客“有理由来”,体验型融合留住游客、让游客“有参与感”,文创型融合则给游客提供“带我走”的服务,3种路径是一个有机的综合体,既是对“见人见物见生活”保护理念的实践,也可以提升非遗自身的“造血”功能。
(本报驻湖南记者 张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