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以“礼赞共和国,智慧新生活”为主题的2019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启动,活动持续至9月20日。今年的活动侧重运用网络技术进行科普,全国科普日百场直播、网络留言互动等活动通过互联网全方位展示了科普亮点。
为了展现直播技术在科普教育领域的优势,9月12日,由北京网络文化协会指导、陌陌科技主办的“给乡村孩子的科学课”启动。活动邀请中国科技馆、北京自然博物馆、北京天文馆、国家动物博物馆、中国地质大学等知名科学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借助互联网直播技术,面向22个省区市的150所乡村学校,开设10场生动的科普教育课,为数万名乡村孩子开启“科学之门”。
“太空中有没有水?如果飞船在太空中没有燃料了怎么办?”在“给乡村孩子的科学课”首场直播公益课上,中国科学技术馆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赵洋,与数万名乡村孩子“面对面”,满足孩子们对科学的好奇。为了这场直播公益课,赵洋精心准备,以“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为主题,分享了太空宇宙的趣味知识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光辉历程。
尽管与老师隔着屏幕,时间也只有短短40分钟,但直播极强的互动性满足了孩子们的求知欲,他们在课程最后的提问环节非常活跃,很多有趣、充满童心的问题会冒出来。“太空中有水源吗?”“中国航天器的最远飞行距离是多少?”“宇宙飞船在太空没有燃料了怎么办?”……
孩子们的热情让赵洋颇为感慨:“希望通过直播公益课,在乡村孩子们的心里埋下渴求知识、向往科学、探寻未知的种子,这是我们科普人的使命。”
首堂直播课结束后,云南省富源县民家村小学教师李云跃十分激动:“能在新学期第一堂科学课上学到航天科技,孩子们非常开心,他们对遨游太空更加憧憬了。”不少孩子在直播课后表示“要为中国航天点赞”“长大后想成为一名宇航员”。
“航天科普,对孩子们来讲,既是一堂科学课,又是一堂爱国主义教育课。”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鹿山小学老师李建壑认为,“一方面,老一辈科学家心系祖国、淡泊名利、不畏艰辛、自力更生的精神和事迹,在新时代依然值得青少年学习传承;另一方面,孩子们近距离感受祖国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也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
陌陌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直播公益课的教学设计,不只是停留在课上40分钟的知识传授,还计划组织各地学校开展板报画比赛、观后感分享会、写给宇航员的一封信等课外活动,引导乡村孩子不断探索科学殿堂。
习惯每年全国科普日在各地线下开展科普教学的赵洋,这是第一次通过直播间给乡村孩子授课,广泛的受众面和即时的互动性让他眼前一亮。“一场线下讲座的观众往往有300人次至500人次,而借助互联网技术,观看直播的流量能百倍、千倍地增长;在互动环节,也可以不受地域限制,即时和全国各地的小朋友玩成一片,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赵洋说。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新技术的效率和效果优势也日益凸显。赵洋明显感到“直播+科普”正日益成为国家大力推广科普的重要载体。
在计划启动“给乡村孩子的科学课”这一项目之前,陌陌科技对150所乡村学校进行了调研,发现这些学校目前基本都开设了《科学》课程,部分有条件的学校,从三年级开设实验课程。尽管学校对科普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升,但师资条件不足也是不能回避的现实的困难。
贵州省平塘县平舟镇实验小校从上学期开始,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从一年级开始开设《科学》课程,但在副校长令狐昌和看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乡村学校的硬件虽然有所提升,但软件“短腿”现象愈发严重,乡村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受限于师资不足,“专职教师数量远远不够,多数情况还是兼职教师代课”。
如何充分利用移动直播的新技术,把一线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科普资源以一种非常高效、便捷的方式带到乡村课堂,这是包括陌陌科技在内的互联网企业开始关注的问题。从2018年起,陌陌科技连续推出“给乡村孩子的最美传统文化课”“带乡村孩子走近博物馆”两季公益直播课,邀请博物馆和书法、民乐、戏曲、节俗等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以直播互动授课的方式,把优质的传统文化知识和美育资源送进乡村学校。
位于湖南大山深处的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九年制义务学校,从2018年开始就引入了直播公益课,校长刘其武认为,“直播+”是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的一种非常有益的尝试,不仅能给学生带来知识,也能开拓乡村教师的视野、打开教学思路。
(本报记者 于 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