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摄影、短视频优秀作品展”侧记
耳畔飘荡着《我和我的祖国》的旋律,眼前流淌着新中国70年的光影长河,一幅幅摄影作品、一段段视频影像,“我和我的祖国”的故事历历在目。从9月8日开幕至今,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作家协会主办,中国摄影家协会(以下简称“中国摄协”)承办的“我和我的祖国——摄影、短视频优秀作品展”吸引了一拨又一拨观众。
“光影70年,既有衣食住行等普通人的生活,又有重大历史节点的深邃印痕,更有一个个灿若星辰、留在民族记忆中的名字。”中国摄协分党组成员、驻会副主席郑更生表示,光影艺术记录下时代的飞速发展和变革,映射出历史发展的恢宏壮阔,谱写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光辉历程。
一张酝酿了两年的照片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里,观者如潮。在一幅与红色歌曲《东方红》同名的经典摄影作品前,参观者久久伫立,不忍离去。
“将天安门与日出的意象相结合,政治内涵、象征意义都得到了充分凸显。”现场一位摄影爱好者这样解析。
拍下这张照片的经过深深地印刻在老摄影家袁毅平的记忆里。从1959年开始,袁毅平就为拍摄出一幅独特且内涵丰富的天安门作品而冥思苦想。直至1961年的一天清晨,《东方红》熟悉的旋律在耳边响起,他突然有了灵感——为什么不把天安门、日出这一直悬于他心间的两大主题结合在一起呢?8月下旬的一天,当朝霞再次出现在天空中时,袁毅平终于拍下了这期盼已久的场景。
“转眼近60年过去,这片‘红’依然如此经典、充满生命力,激励着一代代人的成长。”观众胡艳感叹,沿着展览的脉络,她不仅看到一个国家的发展史,更联想到自己的成长史,正如歌中所唱:“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一个个见证历史的时刻
展览开幕当天,印尼归侨摄影家翁乃强的身影一直穿梭于展厅。因为展厅里有很多他的作品: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美两国“乒乓外交”、中国恢复高考、改革开放市民生活变化……他有太多的故事可以分享,也有太多的参观者愿意倾听,于是,翁乃强马不停蹄地“巡场”讲解。“摄影是形象的记录,是对时间和记忆的永恒守候。”翁乃强意味深长地说。
展厅一隅,一组照片前围满了观众。其中,有一幅女学生握笔答题的照片,这正是1977年恢复高考那天,翁乃强去现场拍下的。这张照片在去年的“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中被大众熟知,此次展览更是以组照的形式,让观众走近那个时代,感受这改变很多人命运的历史时刻。
“当时怕影响学生考试,不敢开闪光灯,就用了高速胶卷,尽量用长镜头取景。”翁乃强介绍,照片中的女学生后来成为北京某大学教授。
“这些照片记录了一个个重要的历史时刻,见证了新中国的一步步成长壮大,温暖、生动的影像更洋溢着中国人民在新时代的获得感、幸福感。”观众李嘉琪说。
一部集众智、聚众力的图像史
“这是一部图像史,兼具宏观与微观视角,二者相得益彰。”在郑更生看来,图像是历史的见证,生动的画面凝练地传递出清晰的时间线索,叩击着人们的思维与情感。“但是,要从浩如烟海的历史影像中梳理、勾勒出一部囊括各方、有骨有肉的图像史,难度很大。况且,同类型摄影展已屡见不鲜。”
如何以一部图像史唤起观众对新中国成立70年的历史记忆?中国摄协在深思熟虑、反复推敲之后,决定放弃宏大叙事,通过普通人温暖、亲切、积极的影像,展现“我”作为个体,与新中国70年发展成就之间的关系。因此,展览内容被分为两个板块——“一路走来共同成长”和“大众美好新时代”。
结构确定后,新的困难接踵而至。“要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完成整个大展的策划、报审、主视觉设计、空间设计、大图调取、文章撰写、作品输出、图书编辑、布展……时间极其紧迫。”中国摄协相关负责人透露,在联系作者的过程中,发现有些拍摄者已逝世多年,有些因为年代久远找不到大图……因此,他们向更多摄影人和各级摄影家协会及组织求助,最终,集多方之力,这些难题被一一克服。“感谢袁毅平、牛畏予、翁乃强、茹遂初、蒋铎、魏德忠等老一辈摄影家。耄耋之年的他们,在接到展览的约稿后,不仅将凝结着心血的代表作倾情奉献,还为展览、图书的策划出版提出了许多珍贵的建议。”
“如今,摄影已成大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种人人可为的表达方式,不断丰富着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摄影本身发展历程的关注。”中国摄协主席李舸说,回望来路、展望未来,时间沉淀出的经典之作,必能生动地勾勒出国家与社会的发展轨迹。
(本报记者 薛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