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全国导游大赛总决赛侧记
导游这行我已经做了11年,觉得越干越带劲,越干越感兴趣,越干越有成就感。”来自北京的参赛选手、金牌导游员称号获得者曹震这样表达自己对这份职业的热爱,“做导游挺自豪的,我以后还将扎根于导游行业,继续举这面小导游旗。”
9月21日晚,第四届全国导游大赛总决赛在宁夏中卫圆满落幕。作为导游行业里的一场巅峰对决、精彩阅兵,记者在现场感受到的不只是比赛的紧张激烈,还有这些参赛选手身上体现出来的职业素养以及他们对这份职业的执着。
“做一名称职导游,首先要热爱导游这个职业,这是做一名好导游的基础要求和动力。”来自江苏的参赛选手周璇告诉记者,她一直深深地爱着导游这个职业。
浙江参赛选手邹晓娜说,自己是个对大多数事情都只有“三分钟热度”的人,但唯独对导游这个职业无比执着。“去年我们通过旅游+互联网,实现了线上导游共享、服务共享,已经有上万名游客通过互联网预订了我的导游服务。”她认为,导游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学习,拥抱高科技、新技术。
本届全国导游大赛的主题为“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专业素养”。毫无疑问,多年的历练,让参赛选手们更懂得如何做好一名导游。
“做了11年导游,我认为导游是一名‘消防员’,随时处理各种问题;是一名‘服务员’,尽心为每一名游客做好服务;是一名‘宣传员’,积极传播正能量。”来自海南的参赛选手敖燕军这样阐释自己心目中的导游。
“时代在进步、祖国在发展。要做一名好导游,知识要丰富,导游是一个杂家,也是专家。”来自山西的参赛选手、金牌导游员称号获得者张晓旭表示,要不断充实自己,才能与游客更好地沟通。“现在导游不缺,缺的是好导游。我希望每一名导游能尽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你想给客人一杯水的话,自己得先有一桶水,所以知识的储备量很重要。其次是语言表达能力,有了储备以后要能很好地输出。同时,还要有服务意识,只有热爱这份事业,愿意全身心投入进去,才能更好地去做这件事。”来自河北的参赛选手谢静表示。
吉林参赛选手王月也认为,导游就像是一本翻不完的书,知识储备的能力很重要,并且要时时更新。
“从地接导游到带团导游再到私人订制报务,11年的导游工作经历让我深刻感受到,导游是一个脑力与体力高度结合的工作,导游要给游客带来好心情、带来文化和美景的展示。”邹晓娜表示,做一个导游首先要爱岗敬业。只有发自内心的热爱,你才能做好导游这个工作。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爱国意识,特别是带入境团和出境团。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
“工作中,导游就像孙悟空一样能够72变。”来自青海的参赛选手梁璐觉得导游一定是一个全能型的人才,“此外还要谦虚好学,风趣幽默。”
在深入采访十强选手的过程中,记者更是深切感受到了参赛选手对祖国山河、家乡美景的热爱,以及迫切希望向世界传播中国故事的愿望。
“如果把中国故事比作长城,那么我们每个人身边的故事就是一块块城砖。一个导游首先要讲自己的故事、讲好工作中的故事,就是讲好了中国故事。因为中国故事涉及方方面面。”来自江苏的参赛选手、金牌导游员称号获得者郭程表示,“自己从小喜欢曲艺,我今后要更准确地找到曲艺与旅游的结合点,把中国故事讲得更精彩。”
在邹晓娜看来,讲好中国故事,不但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一双善于发现故事的眼睛,“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讲的美景、美食、美好事物都有故事,干好导游的本职工作,就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具体行动。”
“每一个导游都是中国故事的宣传者、传播者。我们不但要讲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故事,还要讲好今天祖国的变迁和发展、祖国的强盛。”张晓旭表示。
“我们是全国70多万导游当中的一份子,首先要做好自己。如果每个导游都能实现自己的个人梦,凝聚到一起就是伟大祖国的中国梦。”来自内蒙古的参赛选手王紫萱表示。
“导游每天所经历的、所感受到的就是中国故事。”在王月看来,导游每天都要接触游客,从游客身上看见了微观的中国。“我们每天有这么多的素材,有这么多好的故事,需要的正是我们把这些故事传播出去。”
采访中,多位参赛选手表示,希望能够将自己对导游的认知和专业知识传达给更多同行。
“我觉得现在是旅游业最好的时代。希望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成立属于自己的个人导游工作室,把我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以及从事导游这一职业的所感所想传递给更多的同行。”王月说。
敖燕军表示,通过这次导游大赛,自己更加坚定了继续走好导游这条路。“现在我正在由带团转向导游教育培训工作。我要把多年的导游工作的经验总结出书,为更多新导游的成长做出自己的贡献。”
(采访组成员:张宇王涛张群仓唐伯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