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发展成果 交流办刊经验

来源:中国文化报

第三届全国文化(群艺)馆期刊交流展示活动期刊展区

总结会现场,获得“2019年度编辑”的代表合影。

近年来,全国各级文化馆不断加强对群文期刊的引导与支持,各地文化馆人努力让群文期刊成为宣传文化政策和传播文化信息的重要平台,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成为发现培养地方文学爱好者和发表艺术作品的重要阵地,成为一个地区群众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

9月初,由中国文化馆协会、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天津市群众艺术馆承办的第三届全国文化(群艺)馆期刊交流展示总结会暨新时代中国文化馆期刊发展论坛,吸引了一批行业专家和群文工作者关注。

自2015年至今,全国文化(群艺)馆期刊交流展示活动已成功举办3届,为展示群文期刊发展成果、总结交流各地办刊经验提供了良好平台。今年,活动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文化(群艺)馆主办的群文期刊123个,其中地市、县区两级文化馆刊物占75.6%,最终16个期刊入围进行展示。与往届活动相比,今年参与展示的群文期刊应报送要求增加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的相关内容;不少群文期刊增设了理论专栏,一大批针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以及群众文化活动的文章涌现;在创作队伍培养方面,也看到了可喜的变化与相应的提升。

据三届展示活动的统计数据,目前全国各省区市文化馆共有40种刊物,专刊类占7.5%,综合性期刊占92.5%;办刊人员配置平均为5.16人;办刊专项经费平均为19.65万元;编辑出版工作均由文化馆完成。通过展示活动发现,全国各地文化馆期刊风格各异、形式新颖、亮点频出,对宣传展示地域文化特色、传播先进文化、弘扬主旋律、探索工作新方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同时在出刊数量和办刊水平方面均稳步提升、发展向好。许多群文期刊在参加交流展示后进行了改版,版面设计更加清新大气。在内容方面,除了群文信息的报道、国家文化政策宣传,还专为文学创作设立了专栏乃至专刊;有的连载本地文化瑰宝,助力非遗传承;有的对群众艺术加以探讨,让理论成果先行建树。不仅如此,有的地区办起了群文期刊编辑培训班,有的地区还增加了办刊经费和办刊人员。通过几届期刊交流展示活动,人们可以充分感受到各地群文期刊发展的勃勃生机,它在群众文化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正日益提高。

在本届交流展示活动的总结会上,各地文化馆人回顾了群文期刊创办与发展的历程,聆听了专家学者以及同行对于群众文艺创作、群文期刊创办的思路和创新方法。

陕西省作协副主席、延安市作协主席梁向阳以陕西省延川县群文刊物《山花》为例,在总结会上谈了基层文化(群艺)馆期刊的办刊定位与发展空间。他说,47年前创办的县级文艺小报《山花》,不仅培养了四代“山花作家群”,更带动了整个延川文艺的繁荣与发展,成为延川县最重要的“文学苗圃”,其办刊经验值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与借鉴。

本届期刊交流展示活动研议专家、中国文化馆协会理论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文化馆党总支副书记王全吉表示,此次参与交流展示活动评审的过程很愉快、很享受,一些优秀期刊有内涵、有品质、有格调、有颜值,值得关注。他说,优秀的文化馆期刊都是站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的前列,关注公共文化理论研究新成果。不少期刊及时总结本地乃至全国各地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实践,积极推广公共文化服务的好经验、好做法,体现了引领性,扩大了影响力。

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主任、中国文化馆协会理事长魏大威在总结会上提出,要使文化馆期刊成为文化馆人开展理论交流和学术研讨的重要阵地,成为群众文艺爱好者展示才华、切磋技艺的重要“舞台”,成为促进行业宣传的重要窗口。

魏大威说,一个行业,如果没有学科体系、没有理论支撑,就会缺乏自身建设的内力和长远发展的后劲。文化馆馆办刊物,为行业提供了一个总结典型经验、发表理论观点、开展思想碰撞的重要阵地。在融媒体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群文期刊没有随之萎缩,正说明行业对这块阵地的“刚需”。本届期刊展示活动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基层文化馆馆办刊物,这些刊物长期活跃在群众文艺创作一线,吸引着众多文学艺术爱好者。而文化馆的期刊,既要服务于行业从业人员,更要服务于基层群众,要成为基层群众抒发正能量和文艺情怀的家园。

此外,要把馆办期刊当作宣传文化馆行业的一个媒体来运用。一方面,要明确办刊定位,确定服务对象和读者群,在形式设计和内容编辑上突出行业特色、体现行业水平;另一方面,要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做文章,既要不断推陈出新,又要将传统的精品栏目和特色品牌做到底。要顺应新时代的科学技术发展大势,善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把理论研究成果、群众文艺作品传播得更广更远。

专家学者在总结会上还对一部分文化馆期刊提出了当前值得关注的一些问题,比如,一些期刊中的理论文章缺少新意,对基层文化工作缺少第一手调研和独特思考;文化馆期刊的读者群体相对小众,因此期刊影响力和传播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等。与会者就这些问题也提出了“提升策划能力”“推进品牌化”“实现数字化”等建议,并积极交流探讨。

一种文艺现象,与地域文化、时代特征有密切关系,也和一代代基层文化工作者的长期坚守和辛勤耕耘密不可分。群文期刊的编创,凝聚着各级文化馆人的智慧和汗水。参加期刊展示的文化馆人表示,每一次交流展示都是为群文期刊工作者鼓掌、为期刊的幕后英雄欢呼的行动,大家要勇担重任、不负使命。(禾 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