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图书馆老年课堂持续关爱老年读者
在国家图书馆,有一个特殊的读者群,他们年龄大多在70岁以上,听力和眼神有点差,行动也不太灵便,然而,都乐意汇聚到国图数字共享空间,走进这里的“关爱夕阳”老年课堂,体验学习的快乐。
“我在老年课堂学了3年,只要在北京,我就会参加课程。”85岁的读者杨守义说。在10月9日国家图书馆举办的“献礼国庆 温馨重阳”老年读者见面会上,他建议增加上课次数,说“现在两周上一次有点不过瘾”。
自2011年起,国家图书馆就通过公益培训、资源推荐、读书沙龙等形式,为老年读者提供多样化的服务。2014年11月,国家图书馆正式推出“关爱夕阳”老年课堂公益培训服务项目,以网络阵地服务空间为平台,以数字信息检索与新媒体应用为框架,推送国图各类资源与服务,提高老年读者对数字文化、新媒体技能的掌握能力。考虑到老年读者的基础不同,课程设计凸显实用性与特色化,开展了悦知文津、指动生香、网海遨游、手机世界、光影奇迹、国粹生香等12个系列的主题,并体现出层次性——授课内容分为入门篇、基础篇、提高篇,老年读者可以按需选择,实现老有所学。至今,“关爱夕阳”老年课堂已举办了200多场培训与30多场活动,丰富了老年读者的文化生活。
此次读者见面会上,播放了老年读者自己用软件制作的视频作品,尽管这些视频作品称不上专业,但这是他们多次往返图书馆拍摄取材,并利用在老年课堂上所学的视频制作技术所完成的。“我把自己制作的视频播放给女儿看,她很惊讶,因为连她都不会用这个软件做视频。那一刻,我特别有成就感,感觉人生实现了飞跃。”家住北京天坛附近的读者刘莹告诉记者,虽然自己70多岁了,但依然保有童心,希望有所作为,感谢国图为老年人搭建的平台,让她们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我是2014年参加老年课堂的,它帮助我成长得更快。”说到“成长”时,72岁的石子瑛爽朗地笑出声,她说自己在老年课堂学会了用电脑和智能手机,现在她能上网购物、订餐,出门用手机APP打车,看病通过医院APP挂号。“老年课堂为老年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她说,自己把每次听课的内容都打印出来,时常温习。
读者李芳一直牢记老年课堂的电话。“在公交车上、商场里,遇到老年朋友不会用手机的,我就教他们,并告诉他们国图老年课堂的电话,让大家都来学习。”她说,当初是儿子给自己报名来学习的,收获很大。前不久,她的老同学要聚会,当大家都不会上网订机票时,她说:“我会,这项工作我包了。”闲暇时间,李芳还会通过网络学习做菜,她希望自己“多学习、长知识,少添麻烦、多帮忙”。
由于年龄原因,老年人记性不好,学习能力下降,因此学习网络知识对于他们而言确实不是一件容易事。为此,国图的工作人员用最大的耐心,反复给老年读者讲解,一遍不会讲两遍,两遍不会讲三遍,从不会放弃。“这些年轻的老师特别有热情。在家里,如果多问孩子几遍有时他们都会嫌烦,但在老年课堂上,每位老师都会耐心地解答问题。”杨守义说,感觉这些年轻人比自己儿女还亲。
在读者见面会上,记者感受到彼此的关爱,这个有着近200人的大家庭,充满了温情。大家通过课堂相识,一起学习进步,分享心得,还时常互相宽慰和鼓励,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还建立了“关爱夕阳老年课堂”微信群,大家可以随时保持沟通。
“我提个建议,咱们立个群规,下午5点以后,不许再问老师问题。”读者李美荣说,这些年轻的老师特别有耐心,往往在深夜还在解答群里提出的问题。“我们老年人晚上没有什么事,可她们年轻人上有老下有小,晚上这点时间最忙,我们不能干扰她们的生活。”对此,大家纷纷响应,并提议把不守规矩的人请出微信群。国图典藏阅览部的王红波听后,立刻安慰大家说:“放心吧,困扰大家的一些问题对我们来说挺简单,不会浪费我们很多时间,更不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而实际上,在家里,她有一个两岁的儿子,晚上的繁忙可想而知。
“作为图书馆员,没有比得到读者的认可更有成就感的事情了。”国图相关部门负责人说,“关爱夕阳”老年课堂让国图馆员的工作价值得到了最大发挥,未来,国图要继续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家图书馆老专家回信精神,认真研讨老年读者建议,加强读者服务,让图书馆成为老年人沟通社会、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桥梁。
(本报记者 屈 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