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北京文学高峰论坛:
10月18日,“新中国70年·北京文学的光荣与梦想——第四届北京文学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由北京市文联、北京出版集团主办,北京作家协会、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承办。与会嘉宾立足新时代北京作家的责任,回顾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北京文学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创作特色和经验,分析了创作现状和前景。
沧桑荣光 北京文学70年
70年来,北京文学始终立于时代的潮头,与人民同呼共吸,与时代同频共振。北京作家敏锐反映社会现实,引领全国文学风气之先,推动产生了不同风格的创作潮流。著名作家、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梁晓声在回顾北京文学发展历程时谈到,从1949年到上世纪80年代,北京的作家方阵在全国文坛受人瞩目,老中青作家在全国非常具有代表性,获得大奖的优秀作品很多。进入上世纪90年代,北京作家在创作题材上由重大事件向日常生活转型。梁晓声认为:“作家不能一味地写一座城市的从前,更应观照这座城市的当下与从前的关系,以及用什么样的方式书写当下,这是广大文艺工作者需要研究的新课题。”
“北京很久以来就是文学中心,从清代的曹雪芹到现代的老舍、曹禺,再到当代的史铁生等,出现了一批颇具影响力的作家。”北京作协副主席刘庆邦强调,北京在聚拢作家、培养新人、多出文学精品方面,发挥了实实在在的作用。建设文学中心需要机制、体制的保障,不仅要有“硬件”,还要有大作家、大作品这些“软件”。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柠认为,北京的文化底蕴不仅仅指过往的历史,还包括创作者、研究者、文学刊物,以及曾在这里酝酿发生的文学思潮、文化现象与北京这座城市、与当代文学史的关系等。这种浓厚的文化气息和悠久的文化传统,成为文艺工作者生命里的营养。
沃土深耕 北京文学进行时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北京厚植文化积淀,弘扬文脉传承,根植在这片文学的沃土,北京的文艺工作者坚持明大德、扬首善,发挥北京文学兼容并蓄的优良传统,用开阔的眼界看世界,用博大的胸怀写北京,描绘出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北京文学的气韵与精神。
在作家付秀莹的小说《他乡》《陌上》中,主人公从乡村到小城,再到省城、京城,这样的成长路径正是“新北京人”的成长经验。她表示,在北京这片沃土上不断精耕细作,用自己的作品诠释这座城市在时代大潮当中具有的精神、气象和奥秘的时候,作为作家是深感荣幸和幸福的。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认为,当今的北京文学有双重内涵:一是指“新声”,由老舍先生开拓的,用京味语言描绘老北京人情风貌的文学,是北京文学非常重要的基础;二是指“新变”,北京作为文学中心和文化中心,汇聚了中国很多优秀的作家和学者。他们在北京丰厚的土壤里吸纳了文学精华,创作出书写北京人的精神生活、北京人日新月异的变化的新作品,这是“大北京文学”的概念。
使命担当 面向未来的北京文学
文学传承着北京的文化传统,承载着北京的时代记忆。波澜壮阔的新时代,呼唤着广大作家自觉与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命运,用饱满的笔墨讴歌人民,以多彩的作品反映时代,以深刻的思辨引领风气,创作出弘扬时代主旋律、彰显北京新风尚,淬炼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传世之作。
在评论家丛治辰眼中,能代表北京文学特色的3部作品包括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刘心武的《班主任》、王朔的《空中小姐》。在丛治辰看来,这3部作品敏锐地把握到那个时代的社会现象,体现了北京这座城市的特点和城市文化。因为北京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这座城市处在得风气之先的地理位置,北京给作家思考自己和世界的关系提供了写作的独特视角。
“传统是被继承下来的先锋,我们今天的写作,得益于过去北京文学的汇集和营养,同时又是对未来北京文学的铺垫。”北京作协副主席周晓枫表示,随着北京日新月异的发展,文学必然产生变化,而今天北京文学最大的特点恰恰是开放与包容。作家要用自己生命的感知去深植其中,书写这座城市的所见、所闻、所感,吸收这座城市中蕴含的文化营养。
(本报记者 党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