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想留下来跟老师继续学习,和同学互动交流,又急切地想回到工作岗位,将这段时间学习到的知识与心得落实到工作上。”“公共文化助推乡村振兴”培训班结业之际,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文化馆馆长何仙智的这番感慨道出了其他学员的心声。
日前,由文化和旅游部人事司与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共同主办、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人才培训交流中心承办的“公共文化助推乡村振兴”培训班在上海举行。来自全国特别是文化和旅游部定点帮扶县和“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的90余名基层文化馆(站)业务骨干参加了此次培训。他们中既有在基层岗位上辛勤耕耘几十年的“老群文”,也有刚刚迈入群文领域的年轻人。带着高涨的学习热情,他们从千里之外赶来参加这场干货满满的“充电”之旅。
记下“金句”,入脑入心
10月14日,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陈胜利代表部人事司和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作开班动员后,为学员带来了第一堂课。随后几天,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解读、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融合创新发展、公共数字文化工程智能服务等主题课程逐一开讲。台上,老师理论结合实例的讲解方式让学员听得津津有味;台下,同学听课、做笔记,时而拿出手机拍下还未来得及记下的重点,抑或就不理解的地方互相交流……
每每走进教室,就能听到学员在纸上疾书的“沙沙”声,“感觉回到了学生时代”是学员的一致感受。“现在没有以前写字快,急得我只好一张张拍下来,下课后再慢慢整理。”何仙智说。上海市长宁民俗文化中心非遗办主任朱彦更习惯“烂笔头”,小小的笔记本记满了课上的“金句”。
据介绍,这些培训课程是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会同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人才培训交流中心在前期充分调研基础上共同精心设计的。课程紧紧围绕新时代广大文艺工作者肩负的“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重要使命和切实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干部“四力”这一主线,从贫困地区公共文化队伍能力建设的需求与短板出发,紧扣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难点与瓶颈问题,通过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帮助参训学员进一步开阔视野、创新思路、提升能力。
边看边学启发更深
考虑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实践性强的特点,培训班对应参训学员所在地区的情况,专门设置了现场教学环节:依据同规模、有特色、可借鉴的标准选取教学点位,将课堂搬到基层公共文化场所展开沉浸式教学。边看边学边讨论的上课模式,特别是现场教学点的真实场景,把学员带入熟悉的工作语境中,有效激发学员主动思考、主动交流的积极性,让学员收获满满。
沉浸式教学分别在上海长宁民俗文化中心、松江石湖荡镇新源村综合文化活动中心、青浦华新镇凤溪社区文化体育中心、嘉定菊园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地举行。学员先是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各中心文化活动的开展,了解其公共文化服务的特色项目,随后再由中心的相关人员结合中心的亮点进行专题授课与互动交流。
凤溪社区文化体育中心各个活动室的热闹情景让何仙智很吃惊。“没有一间活动室是空闲的,口琴、合唱、舞蹈、沪剧等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我们能深切感受到老百姓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何仙智说。
来自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的周瑞蓉在学习交流中坚定了一点,那就是在艺术创作中,创作是神,创新是魂。“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让当地百姓对文化作品保持好奇心和新鲜感。”周瑞蓉说。
头脑风暴碰撞出妙招
为了让学员充分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提升,10月16日晚,培训班就大家关心的热点话题安排了学员讲堂、结构化讨论等活动。学员围绕议题,有的分享自身的工作经验,有的抛出工作上的难点,有的提出“可行性方案”供大家讨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热烈研讨,两三个小时根本不够用。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文化馆副馆长马云峰坦言,一开始看到讨论的主题是“公共数字化服务推广的有效途径”时有点慌。“我们很多人来自深度贫困地区,群文工作的开展面临诸多难点。数字化硬件设施都有,但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还有待提升,运作方面有所缺失。”马云峰说,“从课堂上老师的讲解以及实例分享,我明白了数字化对做好公共文化工作的重要性,在讨论中我也厘清了工作开展不起来的问题所在。做好数字化必须加强业务人员的培训,以及针对老百姓在使用中遇到的障碍寻求解决方案。”
来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137团文体广电服务中心的贾满通过此番培训与讨论,对公共文化数字化工作的开展有了新想法。“数字化服务必须做,也必须做好。我觉得需要注重责任分工与协调合作,各部门齐心协力开展好。”贾满说。
第四组的讨论主题是“群众文化活动经费筹措与利用”,组长夏明是来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文工团的艺术总监,他深知群文工作经费有限的困境,没想到在讨论中收获了不少妙招。其中一个妙招便是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乌什县文化馆的陈永波。“我是艺术专业出身,所以就在艺术发展上面找路子。”陈永波分享经验,“可以通过挖掘当地特色文化进行创作,形成项目后申请国家艺术基金,这样不仅群文创作有了资金保障,也能保护当地特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丰富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也有学员表示,携手其他相关单位共同举办活动,不失为经费筹措与整合利用的有效途径。
晚间的讨论最终形成了10月18日结业仪式上的精彩“汇演”。当天,每个小组派出4名成员,一名充当主持人,3名分享经验,让讨论的成果与所有学员共享。
一周的培训时间转眼即逝,学习内容深深刻入学员的心里。分别时刻,他们互道珍重的同时,不断说着“多联系,多交流”,也彼此更加坚定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扎根基层、坚守岗位,以更加丰富的公共文化产品、更加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更好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黄艺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