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戏曲教学展示暨前沿论坛:
山东省金乡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京剧课堂教学展示
“京韵戏操”展示、“京韵古诗”展示、课堂教学展示、校园腰鼓表演……日前,第四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教学展示活动在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举办。来自北京、天津、山东、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省市大中小学校的近百名戏曲教育工作者参加活动。
本届活动由北京市学校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会、山东省济宁市教育局、山东省金乡县教育和体育局主办,旨在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青少年戏曲教育课程化、普及化、常态化、特色化,大力推进区域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协同发展。
其间,山东艺术学院戏曲学院联合金乡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带来“‘国粹伴我成长’2019校园京剧展演”。伴着京韵悠扬、锣鼓铿锵,京剧片段、京韵古诗等丰富多彩的戏曲节目赢得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而在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金乡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10位教师精心准备的“京剧与其他课程整合教学展示”听评课活动,引发了众多参与者的思考。“此次展示课程涵盖《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与法治》《音乐》《美术》和该校的校本课程《国学经典诵读》《走进京剧》等,该校将京剧元素与各学科课程充分融合、不断探索传统文化教育模式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来自江苏某小学教师代表说道。
戏曲进校园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培养学生文化艺术素养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戏曲教育工作的意见》《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等的出台,较好地促进了戏曲进校园工作的开展。为了进一步加强各地在戏曲教育工作上的沟通交流,推动戏曲艺术普及,活动还举办了前沿论坛。论坛上,相关学校的校长及教师代表积极分享各自开展戏曲进校园工作的经验做法以及他们对戏曲教育的理解。
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第一小学校长丁宝翠介绍,该校以京剧、吕剧、黄梅戏、豫剧为主要教学剧种。丁宝翠认为,戏曲课程要遵循儿童成长规律,并根据儿童的兴趣、能力来组织设计。因此,该校低年级戏曲课程注重鲜明的听觉、视觉效果,引导学生在欣赏、感受戏曲的同时,逐步喜爱戏曲;中年级戏曲课程侧重认识生、旦、净、丑戏曲行当,在引导学生欣赏的同时,通过绘画、戏曲知识竞赛等形式增进对戏曲的理解;高年级戏曲课程则在低、中年级已有的戏曲知识基础上,帮助学生了解多个戏曲剧种,深入学习戏曲的四功五法,让学生尝试创造性的戏曲演唱或表演。
浙江省嵊州市城南小学自1996年开始探索实践“越剧进校园”,该校校长周少英介绍,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目前学校建立了包括“越歌悠悠”“小学生学越剧”“趣味越剧”“越韵古诗”等越剧课程群。“戏曲之所以经久不衰、传承至今,除了其本身的艺术魅力之外,还因为戏曲蕴含着‘忠孝礼义仁’的价值追求和文化内核。”谈到如何在戏曲传承中渗透“立德树人”目标,周少英结合城南小学的做法谈到,学校今年将越剧和德育巧妙结合,创作了以行为习惯、公民道德、个人素养为内容的“越韵好习惯童谣”,在当地广泛传唱,这种形式可以让文化和德行教育融于生活。
谈到校园京剧普及的现状,天津旭日国韵京剧艺术实训基地负责人宋喆表示,近年来各地开展的戏曲进校园活动,有效地推动了京剧艺术的传承。但目前一些学校的教学师资较为短缺,比如有的学校没有京剧师资,只能临时外找京剧老师。宋喆建议,可以利用现代网络媒体,比如微信、QQ、网络视频等现代网络平台,创立“京剧微课堂”,将京剧教学及相关知识或历史故事等内容,通过青少年喜欢的网络形式与孩子们互动。另外,不仅通过微课堂对孩子进行京剧普及,也要向学生家长进行普及。
在北京市学校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会秘书长、中国戏曲学院继续教育部主任姚志强看来,戏曲进校园需要相关学校建立自己的戏曲教育体系,在开展戏曲校本课程的同时,也要注重形成特色,使戏曲艺术真正深入教育层面。另外,戏曲普及型、专业型师资力量仍是今后戏曲进校园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报记者 李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