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蒲公英”舞蹈培训现场。郭 明 摄
京剧《红灯记》《杜鹃山》选段、柳子戏《江姐》选段、山东梆子《樊梨花》选段……日前,在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小雪镇武家村广场,当艺术家在细雨中唱起一段段熟悉的曲目,现场2000余名观众看得起劲、听得入迷。这是“文艺进万家 健康你我他——山东省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第二届农民戏剧展演月文艺惠民走基层演出”活动的一幕。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10月中旬,山东省文艺界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暨文艺惠民走基层系列活动相继走进首批山东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城市——济南、曲阜、费县、寿光四地,以演出、培训、调研、巡讲等形式为群众送上丰富的精神食粮。
在武家村演出现场,村民杜洪江难抑兴奋,边看边用手机拍下热闹的场景。他告诉记者,武家村几年前就建成了村文化大院和广场,有戏曲、舞蹈等多支乡村文化活动队伍,自己也是其中一员。“今天这样人山人海的场面平时很少见到,艺术家来到群众身边,让我们提振了精神、感受到鼓舞。”杜洪江说。
“鼓打五更天鸡叫明……”一段铿锵有力的《樊梨花》选段令台下观众连连喝彩。演唱者、梅花奖得主李新花是山东省文艺志愿服务团的一员,她表示,每到一地慰问演出,她都被群众的热情感染,也切实意识到文艺工作者必须以饱满的热情向群众学习、为群众服务。
正在开展的山东省第二届农民戏剧展演月就是推动艺术家下基层辅导和农民“登台唱主角”的重要活动。2018年,在山东省文联推动下,山东省首届农民戏剧展演月举办,从全省4000多个庄户剧团中遴选出200多个剧团进行展演、展示。今年该活动再次举办,既凝聚了民间剧团力量,又涌现出一批由民间团队自发创作、关注当下热点话题的戏剧新作。
“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在武家村,京剧表演艺术家于兰与曲阜及周边地市庄户剧团文艺骨干一同演唱《梨花颂》,并就演唱中吐字、归音技巧等进行深入交流。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程丞分享了该剧种的唱腔、念白特色,并针对一些演唱中的具体问题进行示范、讲解。两位来自中国文联的戏剧专家以精彩的讲解给现场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演出期间还举办了多场展演、培训活动。如在济南市举办的山东省优秀广场舞蹈作品展演及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蒲公英”合唱培训济宁学院专场、“蒲公英”舞蹈培训曲阜市鲲雯艺术教育学校专场等。在舞蹈培训课上,鲲雯艺术教育学校教师李文浩带上自己的学生一同参加。他坦言,对于基层教师来说,最欠缺的就是前沿、新颖的舞蹈创作理念,专家的授课令他开阔了眼界,也有助于他有针对性地补足短板。
在临沂费县,“蒲公英”美术书法培训成果展、微电影培训成果汇报暨点评活动,以及“蒲公英”舞蹈培训将相继举办;在潍坊市寿光市,也将开展“蒲公英”合唱培训、“齐鲁红色故事巡讲”等多场活动。 文艺志愿服务播下的种子,在民间开枝散叶。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姜慧介绍,截至目前,山东省文联成立了11支省级文艺志愿队伍,建设了由120人组成的专家库,各市、区文联也组建了165支文艺志愿服务队伍,拥有志愿者2.3万余人,探索形成了集文艺志愿、文艺采风、文艺培训、文艺人才培养、文艺创作于一体的“五位一体”和国家、省、市、县、乡、村“六级联动”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新模式。 近两年来,山东省文联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实施“点单式”服务,以点带面、培树典型,创立了“百县千村书法惠民”“农民戏剧展演月”“摄影送千村万户”等文艺志愿服务品牌,组织开展1000余场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活动,服务群众200万人次,为打造乡村文化振兴“齐鲁样板”发挥了积极作用。
(本报驻山东记者 孙丛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