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走上协同发展之路

来源:中国文化报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长江经济带发展,提出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重要思想。旅游业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具有显著优势,长江沿线旅游资源点多、线长、面广,在全国旅游发展大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2018年9月,文化和旅游部提出建设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该如何打造?今年12月6日,由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共同举办的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发展论坛在湖北武汉举行,全国文化和旅游行业知名专家、文化名人、政府官员及企业界人士齐聚一堂,共话发展。

整合资源,擦亮同一个品牌

长江流域拥有独特的人文资源,是世界山水人文景观和世界重要文化遗产的主要分布区。原文化部副部长潘震宙表示,这些丰厚的人文资源是建设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不可或缺的载体。要充分利用长江流域空间广阔、文化丰富多彩的优势,开发多样化的避暑旅游、夜间旅游、研学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新产品。

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院长、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胡静以民俗文化旅游举例,“长江流域民俗文化丰富,民俗本就是老百姓日常的生活,挖掘民俗文化可以增加旅游的趣味性,增强旅游的吸引力。”胡静说。

“但是,6300公里的长江,每个地区的发展不平衡,而且品牌不统一,协同、协作程度不够,旅游呈现碎片化,不利于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的发展。”胡静认为,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应该像一部电视连续剧,要有一个主题、一条主线,但每一集又“各美其美”。

文化和旅游部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所长刘建明也认为:“曾经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享誉国际的长江品牌,不知何时陷于沉寂,现在长江沿线各省区市不是将长江作为一个整体去推广。”

对此,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刘玉堂也有同感:“以三国文化为例,湖北省一直把三国文化旅游作为重点,往往宣传‘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荆州’,而江苏南京、四川成都也各自将三国文化作为重点,几个省份并没有将这一主题串联起来共同打造,现在应该换一种思维整合文化资源。”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深入挖掘文化内涵,而挖掘内涵不仅仅是贴标签。“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分别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词而著名,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值得深入挖掘。”刘玉堂说。

打破界限,重点推进协调发展

胡静认为,如果把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比作一条长龙,江苏、上海作为龙头文旅发展要上水平,中部地区湖南、湖北作为龙身文旅发展要上规模,上游地区的生态保护要上层次,“围绕长江旅游这个品牌,各自发挥自己的特色,做出差异”。

“要想让人们更好地了解长江文化,形成对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的印象与记忆,就要将长江旅游作为一个品牌,广泛征集带有鲜明长江文化特色的旅游图文标识,通过统一LOGO把长江流域的自然、历史、人文等信息传递给全社会。”潘震宙表示。

在刘建明看来,推动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的发展,要打破省际界限,在规划旅游线路时,整合基础设施和公共交通。同时,要建立服务质量的保证体系,区域内的服务标准要相同,通过改善旅游公共服务来方便游客。“旅游产业链涵盖不同的领域,涉及到不同部门,但现在旅游市场监管还是条块化。怎么整合这些部门的资源,围绕旅游重点区域推进协调发展,是我们需要探讨的课题。”刘建明说,推动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的发展,当前面临的任务就是如何把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提档、升级。

找准定位,让美好被感知

“美好被感知,这是一个最关键的点。”字节跳动旗下巨量引擎区域营销策略负责人朱悦说,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是一个大的IP,要围绕这个IP打造与游客有互动的吸引物,如旅游景点、美食等。

景区要找准自己的定位。“现在的旅游已进入市场细分的年代,所有景区的打造一定要围绕市场细分、围绕游客需求去打造。”宜昌三峡人家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濮建新建议,景区在快乐、回味和享受这三方面至少要做到两点,否则游客会用脚投票。

刘建明表示,要区分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针对国际市场可以打造符合国际标准的精品线路,增强旅游吸引力,吸引更多的国外游客,让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真正成为一条成熟的国际线路。

(本报驻湖北实习记者  瞿祥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