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白岩松与画家王子武对话 韩 墨 摄
日前,由广东省深圳市委宣传部主办、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承办的“今夜星空灿烂——致敬深圳文艺名家”晚会在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1800演播厅举行。
2018年起,深圳市委宣传部策划推出“深圳文艺名家推广计划”系列活动,评选出表演艺术家祝希娟、文艺理论家胡经之、粤剧表演艺术家冯刚毅、画家王子武、摄影家何煌友、钢琴教育家但昭义6位扎根深圳且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艺名家。“今夜星空灿烂——致敬深圳文艺名家”晚会正是这项活动的阶段性总结,晚会从多角度反映了文艺名家的艺术成就,同时展示了深圳40年来的文艺发展成果。
晚会选取6位文艺名家人生中最闪光、最精彩的片段进行呈现。邀请他们的同事、亲人、朋友及学生回忆有关文艺名家动人温暖的故事,塑造其立体丰满的形象,钩沉他们与这座城市血脉相连的关系。
祝希娟是上世纪60年代周总理亲点的“二十二大电影明星”之一,电影《红色娘子军》是其代表作。晚会现场,她讲述了自己刚到深圳时的往事。上世纪80年代初,深圳不过是个不起眼的小城镇,祝希娟却萌发了去建设深圳,建电视台、拍电视剧的想法。1983年11月,她离开了一直学习、生活又使她扬名的上海,举家南迁。1984年元旦,深圳特区电视台诞生,祝希娟从电影明星“跳”到电视台当领军人,成为深圳电视台副台长,并成为该台第一位节目主持人。
胡经之回忆初到深圳时的情景,也感到分外“荒凉”。那时,陪同他来的有一尊维纳斯石膏像,陪伴他走过了数十年春秋。胡经之13岁那年,老师送给他的这尊维纳斯石膏像,教会了他如何欣赏艺术品,这是他人生中最早的美育启蒙。在他心中,维纳斯是美的象征。在深圳生活的几十年,他坚持读书、写作。每当疲惫时,看看摆在窗台太阳底下的石膏像,便有了走到窗口看世界的达观与包容。“心向真善美,敬重天地人。”胡经之说,“天地有大美,我们需要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冯刚毅在讲述自己浪子回家的经历时有些哽咽。从1963年考入广东省博罗县东乐粤剧团学艺起,冯刚毅从事粤剧艺术已有数十年。他坦言,他粤剧事业的起步、发展和辉煌都在深圳。上世纪80年代初,冯刚毅摘得粤剧界首个中国戏剧梅花奖,艺术生涯迎来第一个高峰。此后,受市场经济大潮影响,他离开粤剧舞台,成了一名“的士佬”,辗转一年多过去,眷恋粤剧的他重回舞台,经过不断努力,成为粤剧界唯一一个两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
“人物画要看王子武,他已超我。”已故水墨人物画巨匠蒋兆和曾这样评价画家王子武。著名画家黄永玉也用“震惊”二字,表达了看到王子武作品《曹雪芹像》时的感受。其女王小燕说,父亲不爱说话,很多艺术心得和感悟都体现在他的作品中。她分享了王子武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每天早上起来会在报纸上练字两个小时,平日作画必做足功课,十分投入。如在画《曹雪芹像》时,他把《红楼梦》品读多遍,直到把握住曹雪芹笔下人物的性格,才肯下笔作画。“画不出奇画到死,不负此生了此生。”这是王子武毕生追求的绘画精神和艺术风骨。
“从部队出来后,父亲买了人生中的第一部照相机——海鸥牌120相机。他把一生都献给了摄影事业。”当何煌友之子何威站在舞台上回忆起与父亲有关的故事,观众不禁为之动容。他带着相机奔走在深圳的大街小巷,用镜头记录下深圳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深圳特区的巨大变化,为城市留下了许多经典而珍贵的老照片。何煌友的家人经过商议,郑重将“深圳历史的见证者”这部海鸥牌120相机捐赠给深圳博物馆。
学钢琴要学它的歌唱性奏法和技巧,但昭义在教学生弹琴时,总是提起钢琴的歌唱性。他说,钢琴不能“弹”或是“砸”,要把它的旋律美真正传达出来。但昭义分享了许多教学中的趣事,有一回,学生陈萨参加比赛,但昭义递了一张小纸条给学生打气——把头发往耳朵后面放,简短的一句话字里行间却有着动人的力量。
(温秋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