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道到悟道

来源:中国文化报

——文化资源转化与品牌运营高级人才培训班综述

尽管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教研室主任李翠微已经顺利完成了培训课程回到了她在长春的家里,但是在北京参加培训的许多场景和片断仍时不时浮现在眼前:从培训教室到实践教学场地,从课堂上大家的专注听讲到以小组为单位的热烈讨论,同学们从陌生到成为好友,再从好友发展为事业合作伙伴,班主任和老师的悉心关照,同窗的团结互助……每一个画面仿佛都带着滚烫的温度,让这个冬天变得不那么寒冷。

不仅是李翠微,来自全国文化和旅游资源开发、市场运营、创意策划、品牌塑造、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的60余位和她一道参与培训的学员也深有同感。他们所参加的就是在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2019—2020年全国文艺业务骨干培训工作计划》框架下,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人事司与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共同主办的“文化资源转化与品牌运营高级人才培训班”。

讲好初心 讲清使命

培训班从《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做文化自信坚定实践者》和《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开讲,让“脑力”先行,帮助学员做好理论知识储备。邀请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院长周庆富、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李媛媛作专题教学,开宗明义讲好初心、讲清使命、讲透文旅发展政策。文化和旅游部人事司培训处相关负责人传达了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领导对开展好全国文艺业务骨干培训的有关重要指示,并就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与学员做了深入分享交流。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副主任孔蓉说,这次培训班的目的和重点在于推动和引导文旅行业的高级人才在“文化+”跨界融合方面的探索和突破……

来自上海恒润集团的学员张锑元说:“作为民营企业的从业者,平时大部分时间都埋头于项目建设工作,鲜有机会聆听专家对于国家重大文化政策和重要讲话精神的深入解读,培训给了我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因此倍感珍惜。专家的讲解在思想政治高度、文旅融合的广度、文化资源挖掘与转化深度上延展,让我更深刻地领会到文化自信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性,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文化自信坚定的实践者。”

来自重庆市文化研究院的学员周冠宇说:“本次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这种接地气的授课方式不仅增强了我们‘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也使我们学以致用,将学习成果最快地转化到工作中去。这次学习对我有很大启发,为工作的推进提供了思路,特别是在结合历史文化资源转化利用的实际问题上找到了突破口。”

传道与悟道

此次培训紧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情况,通过范例教学、实地教学、学员分享等多种方式,为学员系统讲解和剖析了当前文化资源转化的策略与思路。

来自吉林省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的学员程靖婷说:“在参观学习正阳门、北京坊以及华为北京会展中心之后,我深切地感受到了独特性对于一个品牌的重要性。正阳门的独特性在于北京雨燕与天命玄鸟之间的牵绊,北京坊的独特性在于历史与现代的和谐统一,华为的独特性在于领先世界的科技水平,这使它们具有独一无二的企业文化品牌,能更好地实现文化资源转化。”

各地文化资源不同,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也大相径庭,一味模仿和复制可能会沦为“邯郸学步”,通过头脑风暴、名师指点和学员之间的分享与倾听,许多灵感与火花被碰撞和激发出来。

“培训让我们从问题中来、到思考中去。如何找到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点?如何使文化资源在发挥社会效益的同时获得经济效益?文艺精品生产如何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找准该往哪里迈第一步。”来自江苏省常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的学员蒋云琳说,培训中,老师教授的并非文化资源实现转变的步骤,而是提供思考的方式和角度,具体的实践路径需要学员进一步“悟道”。

跨界合作正在发生

来自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文仕文化博物档案馆的学员王俊文说:“培训班从内容和形式、课题的设置到参训人员的构成,聚焦了一个关键词——跨界。大家来自不同地区、不同体制、不同单位和企业,有着不一样的经验、不一样的思维、不一样的视野、不一样的需求,但因共同的目标而汇聚,自然而然形成了一个可以跨界交流的场域。这对于开展课题研究、专业培训、资源互助等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培训中,在老师的引导和课程的铺垫下,学员的求知欲和分享欲愈发高涨。培训进行到第三天,学员在完成了当天最后一项学习任务——考察华为北京会展中心后,回到住地已是傍晚6点。晚饭后,学员自发组织了一场沙龙研讨活动,近20位学员讨论到夜里11点。大家分享了自己正在推进的文旅相关项目,切磋经验、出谋划策、解答困惑,有的甚至在提供专业建议及资源的基础上,在彼此的项目中找到了合作的契机。

“未来的文化发展必定需要协同合作,只有协同合作,才能产生更多的文化资源和优势;只有协同合作,才能产生更多价值与融合成果。”来自湖北省演艺集团产业发展部的学员符玉红说,培训让她更深刻地体会到文化和创意结合的必要性,要想在未来的发展中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就必须以更开放的思维重视创新创意的重要作用。

(本报记者  王学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