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公益培训的提档升级

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9年12月22日,冬雨绵密、气温骤降,记者来到浙江杭州西湖文化广场C座5楼浙江省文化馆民间艺术传习区,这里正在举办西湖绸伞培训班。

国家级非遗项目西湖绸伞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宋志明说,西湖绸伞的核心特点是“张开一把伞,收拢一节竹”,而从一根竹到一把伞所要经历的却是上百道工序。“从选材开始,每道工序都大有讲究。我们只用淡竹,竹节要长,竹子的直径要控制在5厘米到10厘米。”宋志明一边介绍,一边向学员展示淡竹。接下来便是劈青、贴青、上架、伞面装饰等18道工序。宋志明说,其实,制作绸伞不止这18道工序,因为每一道工序中都包含着2道甚至多道小工序。比如,上伞面又包括缝角、绷面、上架、剪绷边、穿花线、刷花等。

一把样式美观、轻巧方便的绸伞,实用性与艺术性俱佳。但经过宋志明的讲解,大家深感西湖绸伞的制作不简单。宋志明告诉学员,西湖绸伞制作技艺始于上世纪30年代初,绸伞以竹作骨、以绸张面,整体形状精致、色彩绚烂。如今,西湖绸伞作为杭州特产之一,已成为“西湖名片”,承载了西湖的山水风情与文化内涵。

此时,窗外,冷雨纷扬;室内,一面墙上悬挂着一幅西湖画卷,绸伞在这幅画卷上盛开,错落有致,温暖如春,让人仿佛置身于西子湖畔,欣赏着西湖绸伞的美与别致。

而在浙江省文化馆民间艺术传习区,还有刺绣、木雕、萧山花边、剪纸、花艺、盘扣、雕坯瓷等体验班,授课老师均为浙江省级以上工艺美术大师。

浙江省文化馆民间艺术研究中心负责人鲍海斌说:“多年来,我们坚持扶持和发展民间艺术,引导民间艺术在新时代不断向前推进。”自2012年成立民间艺术传习区以来,该中心努力引进一批德艺双馨的手工艺人,平时在传习区创作作品,市民游客随时可参观和学习。2014年1月,浙江省文化馆新馆对外开放后,为满足群众需求,陆续推出了杭州刺绣、西湖绸伞等手工艺的教学和演示活动,观众不仅可以在这里看到制作过程,还可以坐下来体验。

从2014年开始,浙江省文化馆采取网上报名的形式,每年推出春季、夏季、秋季3期(每个项目每期3个月)免费开放教学活动,目前已开设刺绣、雕塑、剪纸、西湖绸伞、戏曲、瓷坯雕刻等传习教室,开设了刺绣、木雕、泥塑、剪纸、西湖绸伞、京剧、瓷坯雕刻、萧山花边、布艺等10多个课程。每年培训学员360余人,部分学员在社区、学校担任手工艺教学工作,继续扩大普及范围,受惠人数以千计。多年来,该传习区得到了市民的肯定与好评,2013年5月,原浙江省文化厅、浙江省教育厅等有关单位将其评为浙江省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先进集体;2014年11月,被原文化部授予对非培训基地,每年接受相应的外事培训任务。该传习区有效促进了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也常常有全国各省区市的文艺工作者慕名前来参观学习。

为扩大民间艺术普及面,浙江省文化馆民间艺术研究中心还与多家单位合作建立辅导基地,通过各类培训辅导搭建起学习民间艺术、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培训交流平台。比如,在杭州市美术职业学校设立“浙江省民间手工艺教学实验基地”,在浙江省新农村文化业务建设的部分乡镇设立“绣花鞋项目实验基地”。此外,还利用免费开放展览讲座的契机,在社区、院校等多次举办“民间艺术、非遗项目进校园”活动,通过展览展演、讲座论坛的形式,让广大师生通过与艺术家交流,直观感受浙江省民间艺术的魅力。

“2019年浙江省文化馆民间艺术研究中心对民间艺术传习区和免费开放教学做了提档升级,推出了‘以精品奉献人民’——民间艺术免费开放教学系列成果展。”鲍海斌说。有些展览是他们组织发动的,如2019年8月举办的童心视界——浙江省学生剪纸作品联展,遴选了全省有多年剪纸教学特色的6所学校,组织了260多件作品,展示了各地的剪纸教学成果,作品也反映了各地的艺术特色。还有“锦绣华章——刺绣名家作品联展”“唐釜溯源——铁壶手工艺作品展”“大美不言——近现代刺绣收藏作品展”等,这些展览都是免费开放教学成果的宣传和展示。

“今年开始,浙江省文化馆从阵地平台建设向培训骨干力量倾斜,即重点培训、指导县(市、区)文化馆承担免费开放教学工作的业务干部,增强辐射性,起到省馆的龙头引领作用。”鲍海斌说,在文化和旅游高度融合的时代要求下、在建立数字文化馆制度的推动下,浙江省文化馆民间艺术研究中心致力于运用数字平台资源,制作网络课程,拍摄了一些免费开放项目的教学专题片,目前已完成萧山花边、盘扣等项目的拍摄。这也是对传统教学传播模式的突破和提升,有利于民间艺术的推广让教学适应时代需要,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

(骆  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