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文旅 智慧助力战“疫”

来源:中国旅游报

人员流动监控、景区状况督查、文博在线导览、景区虚拟游览……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各地文旅系统纷纷采取有力举措,其中,互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智慧文旅手段,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发挥了积极作用。

筑牢疫情防控网

国务院《近期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工作方案》中明确指出,各地要充分应用“大数据+网格化”等手段,抓好疫情预警、监测、排查、检测等工作。

1月23日起,广西旅游数据中心每天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以及南宁、桂林、北海、贺州等多个城市文旅部门提供敏感人群分布及流向跟踪数据分析报告,至今累计提供日数据报告近百份。该中心还实现了对敏感人群流动聚集情况24小时监测,提供敏感人群常驻聚集地流动分布可视化展示,为旅游行业防疫工作提供重点排查监测区域的数据分析决策。

“一部手机游云南”平台在疫情防控期间不仅成为云南省政府权威信息的发布端口,更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智能信息支撑。该平台运营方云南腾云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疫情暴发初期,平台投诉渠道陆续收到湖北游客滞留在滇求助信息。平台迅速跟进和反馈,及时联动各级监管部门和涉旅企业为游客解决困难,同时协助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做好游客安置指引、求助咨询等服务保障。“针对节后返程高峰,我们还推出‘入滇登记’服务功能,落实入滇人员健康情况登记上报,为追溯疫情防控线索提供信息。”

特殊时期,福建南靖土楼“智慧景区”监控信息平台也有了新使命。工作人员利用该平台及时跟踪流动车辆和村民聚集情况,查看景区疫情防控相关措施是否到位等,与景区村民一起构筑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

在酒店住宿行业,智慧文旅为保障客人与一线员工的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少酒店推出了“无接触服务”,尽可能减少人与人的面对面接触以及客人在公共区域的逗留时间,降低病毒传播和交叉感染的风险。

华住集团旗下5700多家酒店推行了智能化“无接触服务”,截至目前,“华掌柜”自助入住设备累计服务超过1.5万名客人,机器人累计送物2.4万余次。在首旅如家酒店集团推出的“放心酒店”,用户可通过手机客户端或酒店自助机完成下单、续住、退房等手续,如果需要拿外卖、借物品,部分酒店还提供机器人送物服务。

国家移民管理局上线“出入境信息一键通”查询服务、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将“旅游入市短信提醒”业务调整为发布“天津市疫情防控指挥部提示”、百度地图和高德地图推出发热门诊地图、去哪儿网上线民航铁路疫情自动通知系统、中国铁路12306手机客户端开辟旅客健康情况登记通道……“科技+文旅”为此次疫情防控持续注入力量。

线上服务不打烊

疫情期间,文旅场所关停,群众减少户外活动。在此背景下,云看展、虚拟游等线上文旅服务应运而生,丰富着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文化和旅游部迅速调集和整合数字文化资源,通过部门户网站等,推出了“在线图书馆”“在线博物馆”“在线剧院”“在线非遗展示”“在线群众文化”等一系列在线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如今,通过“在线公共文化服务”专题,公众可以在线观看全国博物馆线上展览,欣赏话剧《谷文昌》、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等一批优秀舞台艺术精品。

2月20日19时,抖音APP上,由国家文物局指导推出的首场“在家云游博物馆”直播活动悄然开始,中国国家博物馆专职讲解员带领观众走进该馆“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虚拟展厅。在一个小时时间里,讲解员仔细讲解着展览的亮点、特点,娓娓道来重点展品背后的故事,并细心解答观众提问。特殊的“云游”让不少观众点赞,大呼过瘾。

各地也充分用好数字化技术手段,加大线上文化产品供给力度。

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在“文旅龙江”微信公众号推出线上文旅体验项目,整合省内百余家景区、博物馆、艺术展馆资源,通过VR全景实拍、真人语音导游,带公众线上游览北国好风光。“游云南”平台推出“足不出户游云南”专题,通过24小时手机慢直播,公众宅家就能观看云南重点旅游区域及景区的1482个实时精美画面。北京动物园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上推出“线上动物园”板块,将动物的日常生活制作成短片,配以图文,展示饲养员工作日常,科普动物相关知识。

在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文化规划中心主任钟晟看来,“云旅游”印证了构建数字化景区的重要性,各旅游目的地有必要加强对景区数字化的专项投入,建构景区数字化平台,实现高清晰度、高体验度的数字化游览。“通过景区数字化,不仅可以实现全空间、全时段、多视角游览,也能起到宣传推广旅游目的地形象,与实地旅游高度互补的作用。”

谋划发展再升级

疫情发生以来,线下游到线上游的变化让旅游业看到新的突破点,各地在出台有关政策时,也提出支持智慧文旅发展。

北京市《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促进文化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推进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支持5G、AI、4K/8K超高清、大数据、区块链等关键技术攻关,重点扶持开发一批5G、AI、8K超高清、智慧广电、智慧文旅、“互联网+中华文明”等应用场景建设项目。甘肃省商务厅提出,支持企业利用文旅资源培育“虚拟再现”服务和消费,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及数字信息技术,支持5G、3D等技术在商业、教育、文化、旅游、娱乐等领域广泛应用;支持创意设计企业利用甘肃历史遗迹、文化古迹、著名景区、博物馆、图书馆等资源,开发一批“虚拟再现”产品。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提出,总结“线上文旅”前期工作经验,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创造性开发“在线旅行服务”等项目;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和媒体平台,加大线上宣传推介力度,全面提升“大美青海,中华源流”的文旅形象。

事实上,不少涉旅企业已经着手智慧文旅升级。

南昌滕王阁旅游区充分利用“空档期”,开发建设了滕王阁智慧景区蓝牙巡检功能。该功能依托智能设备,将减少游客与工作人员直接接触,减少主阁固定服务岗位设置,有效降低景区运营成本。景区主阁已安装了15个智能设备,并进行了设备调试及试用。

重庆旅游集团正在积极推进重庆全市文旅应急管理平台建设和文旅大数据平台建设,助力文旅职能部门提升应急管理服务水平,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该公司产品负责人肖岁寒表示,下一步,将加速集团内各业态智慧化升级改造,通过物联网、互联网等技术完成旅游场景化数据的采集、整合、分析、应用,实现景区“人、财、物”的可视、可控、可管。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秘书长金准表示,疫情过后,智慧文旅会更加受到产业重视,智慧防灾、智慧预测、智慧疏导、虚拟现实体验、基于大数据的风险对冲工具等,会成为更需着力发展的领域。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厉新建教授提出,在科技赋能文旅的大趋势下,科技可能会对旅游发展、旅游消费产生一些替代作用,要关注平衡科技赋能与科技替代的关系。“当前,我们绝大多数工作是将文化资源进行数字转化,也应该考虑到,数字化本身也能衍生出许多新的文化资源。”

(本报记者 王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