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疫情中窥见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方向

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各地的公共文化机构积极行动起来,充分利用自身便利条件,开展线上公共文化服务,尽力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但是,各数字资源的访问量骤增,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现有服务资源储备单一,群众参与率相对较低等问题。

近日,记者通过电话采访四川各级文化馆负责人,结合他们在疫情期间推出的系列线上服务,对未来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方向进行了相关探讨。

需求激增 数字服务一抢而空

作为群众文化开展的主阵地,四川省文化馆在疫情期间闭馆不打烊,第一时间以数字文化馆联盟的形式,统筹市(州)文化馆,把线下群众文化活动搬到线上展示,分别在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封信新闻提供数字文化服务资源148条,为群众提供海量数字文化资源。

 

全省各地文化馆在防控疫情时期的表现,体现了文化馆人挺身而出、守土尽责的责任担当。

一时间,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各显神通,高质量的数字资源内容层出不穷。由四川省文化馆馆拍摄制作的10集四川非遗项目普及推广系列专题片《技艺巴蜀》在农历新春佳节做好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工作;阿坝州文化馆推出的藏羌广场舞在线学教程;绵阳市文化馆针对少儿推出‘’我要学习”少年吟诵公益云课堂;凉山州文化馆创作的彝语科学防疫口诀及宣传音频将中央和省州县决策部署、防控疫情的科学知识不间断地送到田间地头,打通防控疫情信息的最后一公里;乐山市文化馆举办的“海棠春早”首届网络灯谜会截至目前吸引了8000余人参与,让群众足不出户也能收获新春的幸福和快乐。

截止2月20日,四川省文化馆服务平台累计浏览量达90万次。

除此之外,慕课成为了群众宅家学习新宠。记者从成都市文化馆获悉,成都市文化馆早在疫情之前,通过“文化天府”平台开发了和文化馆业务工作相关的22项基础功能,其中就包括慕课功能。1月底,成都市文化馆充分利用该功能开展线上培训服务,启动了线上市民艺术培训学校手机摄影、中国古典舞、中国山水画、中国软笔书法、藏族舞共20个班次的滚动培训工作,截至目前,共4批次的慕课学习名额均在10分钟左右就被一抢而空。

成都市文化馆4批次慕课10分钟内一抢而空。

“疫情期间,我们还着重加强了线上公共文化服务的‘全过程服务跟进’,例如‘为保证慕课教学质量,我馆针对不同科目的教学特色,匹配了班主任老师,督促学员反馈作业和进行教学辅助、辅导答疑。”据成都市文化馆副馆长徐智斌介绍,根据成都市文化馆的内部统计,自1月24日闭馆起至今,在疫情影响导致居民出行受阻、文化馆线下活动全面暂停的背景下,文化天府平台访问量急剧增加,总点击量约164万次,较1月,增长了63%。其中4个批次的慕课共招生1150名,实际参与慕课的人数达4722名。

文化天府APP后台显示总点击量约164万次,较1月,增长了63%。

资源欠账 线上服务储备单一

“疫情的持续发展,各数字资源的访问量骤增,也暴露了现阶段文化馆数字资源滞后等系列问题。”四川省文化馆党组书记、馆长吕骑铧说,通过疫情时期的历练,文化馆数字文化服务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包括完善平台搭建,增加优质数字文化资源、与社会企业合作共建数字化工程、不断丰富供给手段等。

短短一个月,雅安市文化馆通过数字平台,已经推送各类慕课400余节次,推送防疫健康知识讲座数十期,推送抗疫文艺作品100余件。“但数字资源还是相对匮乏,尤其是本土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如何有机融合,通过数字化方式推送给广大市民和游客,我们都还有待探索。”雅安市文化馆馆长杨贤斌认为,由于群众对网络知识碎片化的了解习惯,大部分不能完成网上系统学习。此外,“群众适应线上教学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培养线上享受文化服务还需要一定的过程。”杨贤斌说。

广元市文化馆负责人陈竹在不断组织创作抗疫文艺作品、宣传防疫知识的过程中发现了四川各级文化馆推出数字资源项目同质化的问题。

“很多文化馆都采用了同一家公司的数字资源,在推文、公众号的内容上大同小异,缺乏个性。”据陈竹观察,大部分文化馆推出的慕课都停留在浅层次的功能服务上,而没有把当地的特色文化融入其中,线上课程更多采用录播式,老百姓的互动性、参与性还需进一步加强。 对此, 广安市前锋区文化馆馆长李革也表示,文化馆数字资源受众面较狭窄,“没有真正向所有群众包括年轻受众传播、铺开。”

在绵阳,疫情让全年无休的文化馆不得不把所有精力投入到数字文化馆建设上。据馆长邱兰介绍,西部地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往往注重线下,导致数字化建设存在“欠账”现象。本次疫情,反而重新树立了文化馆人对数字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疫情期间,绵阳文化馆积极学习,转化思路,尝试艺术直播课等当下流行的线上服务项目,通过每晚不间断的直播,取得良好效果。

2月10日开播到现在,绵阳市文化馆启动的艺术直播课堂共吸引500名学生参与。

“线上相比线下有何不同?群众到底需求怎样的线上内容?怎样让群众真心喜欢并愿意持续参与?是这段时间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邱兰说,由于是第一次尝试直播,整个项目从备课到课间互动再到根据群众反馈不断优化直播内容,让所有参与的文化馆人都获益匪浅。“通过跟课反馈,我们了解到群众真正需要的服务内容,同时,线上服务也是一个‘引流’的过程,为未来线下服务提供参考,相辅相成。”

转危为机 占领网络空间服务新阵地

“面对5G时代的到来,谁拒绝数字化谁将被时代抛弃,公共文化服务更是要乘势发展,占领网络空间服务新阵地。”成都市文化馆党总支书记王利认为,未来线上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的重点是采用“用户思维”,通过大数据分析,摸清群众文化实际需求,有针对性为群众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文化干货”。

在采访过程中,针对线上公共服务效能未来提升的重点,“用户思维”“供需对接”成为不少文化馆负责人频繁提到的词组。

据杨贤斌透露,在基层,受众更多的还是想了解当地文化资源和欣赏本土文艺创作。”例如我们每次推送的本土文艺作品很快就转发推送开了,所以基层线上服务效能提升一定要建立本土资源特色库。“ 陈竹也呼吁,效能要提升,就要建立健全群众问卷调查反馈机制,有效的结合群众需要和地方实际情况建设数字资源平台。

“这是一次转危为机的过程。”邱兰认为,疫情闭馆的不便,反而给了我们换位思考的机会,让我们怀着同理心积极主动思考群众的需求。同时,线上服务更容易收到群众的直接反馈,调整优化服务项目,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精准对接。“未来疫情解锁,恢复开馆后,我们将持续加大数字文化馆建设的质效,为百姓提供更优质的体验感获得感和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

其实早在2017年,四川省文化馆就与21市州文化馆以及21家区县文化馆签署协议,将共同建设全省性的数字文化馆大联盟,推进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

“未来三年,四川省、市、县数字文化馆将全面建成。“据吕骑铧介绍,数字文化馆联盟按照“基础+数据+平台”的总体架构,将构建覆盖全省的文化馆网站集群、网络移动端矩阵和云平台等,并形成一层级一要求、一分馆一特色。此外,各级文化馆还将鼓励社会力量入驻大联盟平台,让每一个个体都可以成为整个数字文化馆联盟的内容资源提供者、服务享用者。

图/受访者提供